关于提升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思考与建议.docx
关于提升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思考与建议党性是共产党员立身、立业、立德的基石。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是永葆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每位党员需要终身修炼的功课。一、新时代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内部挑战一是党员人数规模持续扩大的挑战。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比2021年底净增132,9万名,增幅为1,4%,在世界过亿人口的国家只有14个的背景下,我国党员人数规模相当于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如,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时只有二十万共产党员加入战斗便爆发出了极高的战斗力,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苏联拥有较之十月革命时数百万倍的苏共党员,却无法维持自身的执政地位,这无疑引人深思。目前,我党的党员人数规模持续扩大,为开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带来了不小挑战。二是基层党组织实现高质量建设的挑战。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506,5万个,比2021年底净增12,9万个,增幅为2,6机其中基层党委28,9万个,总支部32,0万个,支部445,6万个。全国9062个城市街道、29619个乡镇、116831个社区(居委会)、490041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9,9%o如果将基层党组织视为党治国理政的“战斗一线”,那么基层党组织书记便是“一线之长”,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如何高质量建设基层党组织,是目前面临的较大挑战。如,有的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较弱,组织涣散,领导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有的基层党组织成员各自为战,工作碎片化,无法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的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差,无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常态。由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易造成党性修养多是“说在口头上“,不利于党员党性修养的持续提升。三是党内思想意识复杂化的挑战。一方面是党员入党动机复杂化。与革命年代不同,和平年代党员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可能会导致党员党性弱化、身份意识淡薄与政治意识模糊等问题。一旦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便易产生党员意识的“麻痹症”、党员身份的“虚无感”。另一方面是价值判断的复杂化。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消极腐败、社会分化、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也逐步显现,基于此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部分观点将种种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归结到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开放上;还有一部分观点甚至为西方倡导的所谓民主自由思想唱赞歌,主张在中国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这些错误的价值判断倾向是极端危险的。二、新时代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外部考验一是国际政治秩序的不稳定性增加。1991年苏联解体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重大挫折,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便是表现之一。福山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一条路走得通。同时,西方强权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大肆策动“颜色革命”,试图通过“阿拉伯之春”“天鹅绒革命”“栗子花革命”等非暴力“和平演变”的方式宣传西方价值观,以西方价值为旗帜建立亲美欧政权。当前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颠覆破坏的图谋愈演愈烈,“颜色革命”更是已经成为了一些西方国家成熟应用的政治战术,其本质是赤裸裸的颠覆渗透行为,更是一场披着“自由民主”外衣的政治阴谋,对我国政治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绐党员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以及政治忠诚的培养带来了严峻考验。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腾飞促进了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但对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也造成了冲击。如,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抵制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专心发展经济,却疏于对党员干部进行管理,缺乏严肃的党组织生活,使得党组织团结程度降低,党组织形同虚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党性修养成为了一些党员干部的政治口号或政治宣传方式。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一样:”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占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市场经济滋生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问题给党员党性修养带来了挑战。三是思想文化入侵的形势严峻。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日益频繁,外部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无论是对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等进行恶意解构,还是大肆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给广大党员带来了消极影响。而由于信息的核心技术大都被西方互联网巨头掌握,控制着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国威胁论”等错误思潮时有出现。外部敌为势力利用其先发优势推行信息霸权主义,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互联网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给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带来了挑战。三、思考与建议一是推行分层施教的党性教育。党性教育是锤炼党性、提升党性修养的主要路径之一,分层施教则是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提升党性教育感染力的重要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党员自主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一要“因岗教育”。在党性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全面分析党员岗位特征,进而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性,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认真筛选与岗位相关的案例加以深入解析,让广大党员能够从真实案例中提升认识,总结反面教训,确保“因岗教育”始终紧贴实际;二要“因人教育”。每个党员在党内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面临的党性教育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教育计划时应当综合考虑党员个性化需求,确保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采取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主题研讨、开放性辩论等,增加党员学习兴趣,提高党员教育效果;三要“因时教育”。“因时教育”要求洞察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新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主要挑战,对党性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总体来说,要在党性教育过程中采取分层施教的方法,因岗、因人、因时分析研判违纪违法问题和典型案例,是多样化开展党性教育、切实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必要途径。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党性修养提升。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迅速聚拢民意,科学引导公众舆论。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一些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在线下传播不畅,就会转移到线上进行疯狂炒作、扩散,极大地冲击现实中党员及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要主动适应并积极利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我国党员数量多的优势,肩负起在网络舆论中进行思想引领、政治引领的重要任务,输出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党员需要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发声,坚决不让网络成为错误思潮的传播工具。同时,数字时代应注重打造“互联网+党性修养”的新模式,为广大党员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学习渠道,形成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学习、交流的大平台,同时可进行精准推送和智能策划,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党员的个性化需求,大幅提升学习效率,进而不断提升党性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党员党性修养。三是用法治与制度化思维锤炼党性。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保障,善用法治化思维,是现代化法治国家的标志。要以党章党纪党规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的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此外,制度化是提升党性修养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一方面,制定制度要切合实际,制度本身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制度要获得普遍认同与执行,党员同志要在日常生活中把遵守制度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数字经济如何促进消费升级消费是最终需求。它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重要动力,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国消费升级,是激发国内经济发展潜能、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实现由消费增长到消费升级指明了方向。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及数据价值化,有助于“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进而更好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推进消费升级。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实现民生福祉的根基,是夯实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构成了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消费目标由温饱向美好生活需要的动态转变,映射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不断增强。从消费数据来看,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5万亿元,消费对GDP贡献率达82.5%o其中,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39218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速达9%,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7.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9.2%,农村消费动力强劲。消费贯通需求端和供给端,成为筑牢我国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内需、促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扎实有力、成效显著。从消费增量来看,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5万亿元,是2012年的2.24倍;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从2012年的33.0%下降至2023年的29.8%,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日益提升,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逐步提高。从消费供给来看,消费品工业在品种、品质、品牌等领域提质增效推动消费品持续升级换代;国家在社会范围内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日渐提高;数字消费等商业模式和平台兴起,衍生培育出新型消费,创造更多消费潜能。消费增长向消费升级的结构性转变,更高水平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化消费需求,有效推动我国内需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实现了消费提质增效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丰富了消费形态陵着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数字技术应用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融入大众消费场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丰富了我国消费形态,创造了新消费模式。数字经济丰富了居民消费场景。收入是保獐消费顺利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约50.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催生了大数据工程技术、全媒体运营、网络配送、在线学习服务等大量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职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就业规模和就业形态,对国民收入形成强有力支撑。同时,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45亿户,切实推进居民与新时代的“信息洪流”接轨,提高了全民知识边界、认知水平,增强了居民消费软实力。消费能力的提升衍生更加多元的消费场景,科技智能深入改造传统商业,促进智慧超市、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以及智能服务终端的落地;技术变革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线上消费、数字消费、直播消费、体验消费、社交消费、平台电商等多种新型消费场景;智慧平台整合分析交易数据,挖掘消费需求,为扩充消费内容、增大服务消费空间提供数据支撑。数字经济重塑了居民消费关系。数字经济以数据带动商水平融合、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