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专业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资源ID:1371170
资源大小:34.7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等专业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XXXX中等专业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代码:660205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基本学制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制3年。四、职业面向所属专业类(代码)对应行业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登记证加工制造类05制造业6-03-01-06制冷工空调设备安装与维修制冷工6-05-10-01空调器装配工空调器装配工4-07-03-05中央空调系统操作工中央空调运行管理中央空调系统操作工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专业培养面向小型制冷设备、中央空调、冷库等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岗位群,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找我本专业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热工与流体力学基础、电工基础、机械基础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制冷原理、制冷空调机器和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制冷和空调系统安装、调试、维修、操作的应用技术知识;掌握电学、自动控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技术知识;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技术知识;了解与制冷、空调工程配套的水、电等基本知识。适应各种制冷设备的生产、应用、管理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培养规格思想品德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3、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和法律意识。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养成自觉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科学文化理解和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具有日需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2、具有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基本技能,以及观察能力、空同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3、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以及职场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4、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基本能力。5、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6、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职业能力1、职业素养(1)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热爱本职工作,具备职业岗位认同感,有一定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能力;(3)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强烈的责任心、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4)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新的知识、开阔视野、帮助学习、协助工作、方便生活;(5)具有创新能开拓意识与能力,具有独立自主学习与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意愿与能力。2、专业知识和技能(1)能按照电工操作规程,安全的进行电工作业(2)具备电气识图、制图能力(3)学会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与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4)能按电路图,制作简单电子产品制作、调试、检修(5)掌握制冷原理、制冷空调机器和设备的基础知识;(6)掌握制冷和空调系统安装、调试、维修、操作的应用技术知识;(6)掌握电学、自动控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技术知识;(7) 了解与制冷、空调工程配套的水、电等基本知识;(8) 了解冷库的安装、调试和设计等基本知识;(9)能按电气原理图,安装、调试P1.C控制系统(10)具备一定的电子、电气线路设计、改进与创新的能力。六、课程设置及要求1、本课程结构不包括军训、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2、3年学制:总周数156周,其中教学116周(含企业岗位实习),入学、毕业教育各1周,考试8周,公益劳动和机动6周,假期24周。教学周学时一般为30学时,岗位实习按每周30学时安排。3、拓展能力课程为任选课,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学生就业岗位、学生的学力和兴趣,合理选择相关拓展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本专业开设课程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程、选修课、岗位实习和社会实践。(一)公共课程1、思想政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学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36学时)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3)哲学与人生(36学时)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4)职业道德与法治(36学时)着眼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2、语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部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3、数学课程目标: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初步等数学基础知识。4、历史课程目标:历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基础模块为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拓展模块为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模块化历史教育,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5、英语课程目标: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包括语音项目、交际功能项目、话题项目、语法项目、词汇项目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为适应未来多样化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6、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体育卫生与健康、增强体质的锻炼方法、体育保健、各项目竞赛规则)和体育实践(田径、球类、棋类、基本体操、武术、体育舞蹈),培养学生提高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以及体育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7、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目标: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计算机基础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初步认识,包括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掌握Word、ExceKPowerPoint与Internet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和播放软件的使用及日常维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8、劳动劳动教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是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关键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铸造崇高个人品德;助益学生锻炼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培养劳动习惯。通过劳动教育必修课,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