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天河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1第一节基础与现状1第二节形势与挑战8第二章总体要求11第一节指导思想H第二节基本原则11第三节发展目标12第三章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15第一节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15第二节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系16第三节完善应急救治体系17第四节创新医防协同机制17第五节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18第四章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20第一节巩固社区卫生服务双网底功能20第二节加快打造天河医疗高地21第三节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22第五章持续推进健康天河建设24第一节优化健康天河推进机制24第二节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25第三节优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26第六章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9第一节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29第二节丰富中医药服务内涵30第三节夯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础31第七章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31第一节促进社会办医品牌化发展31第二节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32第八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33第一节做实分级诊疗制度33第二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34第三节协同推进三医联动改革35第四节加强卫生健康行业综合监管35第九章加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支撑36第一节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储备36第二节提升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37第三节加速数字技术与卫生健康融合发展38第四节推进湾区卫生健康服务合作共享39第十章保障措施41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41第二节完善投入机制41第三节力口强监测评估41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健康天河建设,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健康中国203(F规划纲要“健康广东203(F规划“健康广州2030”规划和天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天河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基础与现状“十三五”以来,我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推动实施健康天河战略,按照“抓党建、促医改、强基层、建高地、保健康”的工作思路,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全国性荣誉称号,荣获“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国家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2020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市第一名,综合医改考核成绩跃居全市前列,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连续16年获得市先进单位。截至2020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867家、床位数13563床、执业(助理)医师数10407人,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99.3%、39.6%、84.3%,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的81.7岁提高到82.7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为全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是全面做好组织动员。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构建区、街、社区(村改制公司)、网格疫情防控“四级责任体系广东省启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I级响应后,全区卫生健康工作者全体取消休假,全系统2764名医护人员,427名党员成立29支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奔赴各自战位,做好疫情防控、救治、消杀、督导等各项工作。二是科学精准开展防控。组建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控制专家组及临床救治专家组,编制、转发各类防控工作指引指南200余份,精准科学处置各类疫情。全流程做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按照“准医院”标准设立集中隔离场所,规范实施集中医学观察,一视同仁、无差别做好健康服务。组织"260+N”个社区三人小组,全面排查各类重点人员,落实居家健康管理。全面落实防护物资保障,做好医务人员防护培训,实现医务人员院内“零感染成功打赢防国内其他省市输入、防境外输入和重点国家关联疫情、复工复产复学等抗疫硬仗,“棠下”局部疫情精准防控处置作为典型范例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全系统荣获1个广东省先进集体、3名先进个人,1个广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优秀共产党员,4个广州市先进集体、12名先进个人。三是夯实基础巩固成果。全面完成6家医院发热门诊、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规范化建设,区疾控中心、区属医院核酸检测能力大幅提升。按照一主一备要求落实密接者隔离场所。安全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指定接种单位39家,提前完成4类重点人员第一针接种任务。统筹推进卫生健康工作落实落地。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实施医改“一把手”工程,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分别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第一副组长,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多次召开区级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卫生健康工作问题和困难。稳妥完成机构改革,优化三定方案,统筹强化大卫生大健康职能。二是强化制度措施保障。制定落实关于建设卫生强区的实施意见天河区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总体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建设性文件,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联动,从制度措施上强化卫生健康工作任务有效落实落地。三是强化财政保障。卫生健康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足额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费、基本公卫项目经费、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加大卫生健康防控资金投入,全面强化医疗救治、隔离场所、应急物资、资金保障等各项工作。四是强化人才队伍保障。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公开招聘204人,自主招聘各类专家96人,引进学科带头人5人。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一线医务人员设立招聘绿色通道。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通过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形式进行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执行“收支结余60%绩效激励金”的绩效激励制度,队伍活力有效提升。五是强化卫生信息化保障。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二期)项目已建设完成,实现四级信息系统有效互联互通,同步建设完成区域检验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等信息化平台。完成16家区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电子健康码改造接入和4家居民自检健康小屋建设,实现居民就诊“一人一码打造优质均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区域医疗资源进一步优化。制定实施天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8-2020年)。区校(院)共建4家高水平医院和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完成签约并落实项目选址,规划新增床位数约2500张,将有效补齐天河乃至广州东部医疗“短板工用好广州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优势,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知名医疗机构签约共建肿瘤、口腔、骨科三所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区属3家公立医院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工程,打造“精美”区属医院。天河南街、兴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村街中海康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址顺利开业,沙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项目动工建设,新接收林和街中强雅苑等13处公建配套用房。在全市率先放开社会办医,有效激活医疗健康服务市场,2016年以来新增社会办医516家,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全市第一。二是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辖区内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及耗材加成,区属医院医疗费增长率低于9.5%的控费目标,药占比实现同比下降,人员经费支出占比稳步提升,以药养医机制初步破除。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成功创建(复审)二甲专科医院,区人民医院积极创建二甲综合医院,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三是分级诊疗制度不断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医联体创建实现全覆盖。成立药学联盟、胸痛救治联盟、卒中专科联盟、远程影像中心,专科医联体建设扎实推进。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域性审方中心,全面提升天河区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四是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全覆盖。成立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全区23个职能部门对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职能。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任务量全市第一,医疗卫生行业执法案件查办数保持全市前列。打造高质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扎实推进。打造“1+3+4”家庭医生服务智能模式,177个团队379名家庭医生1560名工作人员高质量完成居民签约71.71万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和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指标取得明显进步。全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59.53万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和使用率逐年稳步提高。慢性病管理均已超过市级考核管理率>60%,控制率N40%的目标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等服务项目均达到指标要求。二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加强“居、老、高、糖、中”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形成良性竞争。利用信息系统后台数据精准分类干预,有效筛查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员。稳步推进医防融合,以“一医一护一公卫”模式,把随访工作和日常接诊有机融合,实现慢病管理关口前移,切实解决重点人群随访困难问题。2017年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级复评审,区慢性病防治中心2004-2019年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获国家先进集体奖。三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高质量完成省民生实事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工作,全区68间预防接种单位智能管理系统与省互联互通,建设完成44家3A级以上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六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8%以上。建设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检测点共47间,涵盖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连续5年无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成立区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区人民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与广州市惠爱医院、启维心智医院签订协议,有效落实各项管控治疗及救治帮助。四是中医药事业焕发活力。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中医院成为广州市名中医院,冼村街获评广东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石牌街、天园街获评广州市中医药特色街镇,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多种中医诊疗设备,建立氛围浓厚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进社区、进家庭”,不断满足居民看病就医多元化需求。全力做好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一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有序推进医疗帮扶工作,组织实施“5+2”组团式帮扶为重点的东西部医疗扶贫工作。精准打造党建帮扶、产业帮扶、健康扶贫、消费扶贫“四大品牌”,助力汤一村全村72户207人贫困人口100%脱贫。二是优生优育全面落实。持续开展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完成目标人群覆盖率115.08%o对全部失独家庭100%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实现“三个全覆盖”。稳步推进。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成立区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推进落实普惠托位托育项目,提供普惠托位90个。2018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母婴安康生育综合保障服务行动”,构建生育风险兜底保障机制,累计为185户家庭获得保险补偿金100.3万元。三是医养结合深入开展。辖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与社区居家养老平台签订服务协议,实现21个街道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全区共设立医养结合机构16家、康复医院和护理院6家、社区护理站16家,其中13家护理站被列入市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市首位,吉山医院、珠吉街养老院、珠吉护理院的医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肯定。四是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有效落实。落实全区各综合治理单位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促进履行计划生育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高度关爱女孩健康成长,减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超额完成妇女病普查和困难家庭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完成率分别为101.33%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