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docx
XXXX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加快融入长三角和合肥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市龙头、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职业学校,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建设“滨水之都.皖西钢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霍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霍邱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结合皖西经济技术学校改革与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三五”事业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皖西经济技术学校事业发展“换挡提速”。培养规模平稳扩大。近三年年均招生稳定在15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增大到4200人;学校年均为企业员工、退役士兵、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开展社会培训3000人次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基础能力快速提升。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5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2020年,霍邱县委、县政府规划土地491亩,投资11亿元,建设皖西经济技术学校(职教园区)新校区,打造皖西职业教育新高地。教师队伍持续优化。在编专任教师达249人,其中高级讲师103人、占比41.37%,兼职教师41人、占比16.47%,“双师型”教师90人、占专业课教师55%o教研教改成果卓著。建成素质拓展训练、创业教育实践、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字德育应用等五大中心,“体验式”德育成为品牌。建设矿山机电、计算机应用、畜牧兽医、钢铁冶炼等4个国家示范专业,开发精品课程省级6门、市级12门,出版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4本,完成省、市级课题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六安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安徽省中职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省级特色示范学校”、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二)“十四五”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新方向。国家、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目标和任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把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为我校新阶段事业大改革、大发展指明了方向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皖北振兴为学校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间,霍邱县将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合六经济走廊等战略性区块发展,各项有利条件和潜在机遇累积叠加,对学校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霍邱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学校事业发展提出新期盼。“十四五”期间,霍邱县将高质量发展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紧扣铁基材料深加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谋划招商引资项目,筛选目标企业,重点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提速升级;“乡村振兴”和社会事业发展强力推进。对我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提出新的期盼。面对新方向、新要求、新期盼,对标霍邱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办学规模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适应性不够。“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校生规模始终稳定在4000人以上,年平均招生约1500人,但全县每年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稳定在11000人左右,按照职普大体相当的比例,应有约5500人选择中职,而学校办学规模受限,无法满足县域内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需求。人才培养与县域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霍邱县“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和启动“121”四大平台、“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带一自”等重点工程,学校现有专业亟待调整,通过专业调整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内行业、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同频共振。而专业的调整应先解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堵点、难点问题。办学层次与霍邱人民教育期盼尚有差距。霍邱县尚无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伴随霍邱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在县域内接受高等教育有着深厚期盼,同时,霍邱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本地化需求不能实时得到满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工作部署,面向霍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强基础、补短板,优结构、提品质,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为“幸福霍邱”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二)基本原则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落实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完善育人质量保证机制,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固本强基,综合改革。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坚定改革方向,系统推进学校治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一一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围绕霍邱钢铁、装备制造、绿色化工、轻工纺织、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商贸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快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层次调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促进就业创业,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突出重点,强化责任。抓住重点建设和发展任务,确立与建设目标相匹配的整体发展方案,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落实。健全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和机制,分解任务、层层落实、明确责任。(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总体实现办学层次跨级升格,办学规模“两个”翻番,办学条件达标提档,教学改革系统深化,校企合作互融一体,内部治理有序高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力争达到以下主要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职教育,加强“3+2”高职教育。“十四五”时期,建成并启用新校区,打造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园中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A类学校;启动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十四五”末,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7500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一定规模。“十四五”期间,年均承接和开展各类职业培训5000人次以上。办学条件。依据A类学校标准和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职教园区新校区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5G网络全覆盖,统筹建设智慧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和图书资源建设,“十四五”末,生均占地和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生均图书数等全面达标。专业建设。围绕霍邱“121”四大平台建设,紧密对接区域钢铁产业、传统优势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四大专业群,开设专业点15个以上,打造5-7个主干专业,校企合作打造一批省级示范专业和示范实训基地。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深化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双师型”教师比例、企业兼职教师比例、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达“A”类标准。扎实推进教学创新团队、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培育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普遍提升。强化德育和管理队伍建设,打造名班主任、骨干中层、名校长管理队伍。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突出班级和课堂育人主阵地、文化活动育人主渠道、网络媒体育人大平台,完善家校共育、社会参与育人机制,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施。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组织教师研发紧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实用教材,加强在线课程和资源建设。以教学场景创新、学习流程再造和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课堂革命”,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每个专业建立3家以上稳定的合作企业,实现专业、资源、基地共建共享,建设重点专业“企业大师工作室”,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争创省级以上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产教融合交流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积极融入长三角、合肥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内部治理。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协同育人”治理原则,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规范约束激励机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流程规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水平高效化。三、重点工程(一)党建引领工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学校各方面工作。全面开展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重视群团建设和群团工作,有效发挥群团作用。加强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全过程。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狠抓德育工作,制定方案,落实“三全育人”,从企业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加强德育活动,强化成效评价,促成“德技双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巩固“六爱四自两主线”德育工作特色和品牌,争创“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遴选至少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德育特色案例。(二)新区建设工程依据项目规划推进新校区建设,争取将新校区建设项目列入合肥市与霍邱县结对合作重点事项,打造“园中校”。按照一心、二带、三轴的校园构架,融立德、习技、宜居、人文、生态于一体,分期高标准建设教学、实训、宿舍、食堂等23.6万平方米的单体建筑。将智慧校园纳入新区规划,同步建设。高度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新区建设秉承“淮河文化”和体现“陈埠精神”校园文化精神实质。将优秀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到2022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2025年底前建成并启用新校区。(三)专业优化工程面向皖北(霍邱)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1+1+3”产业发展板块,适配矿冶产业和铁基材料深加工业全产业链,对接传统优势工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农业产业“138+N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建设钢铁冶炼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一批与地方产业高匹配度的专业,巩固发展畜禽生产技术、园林技术、电子商务、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等与乡村振兴高契合度的专业。将传统专业信息化升级和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列入专业建设规划。到2025年,建成57个主干专业,2个以上省级示范专业,形成主干专业支撑的1-2个重点专业群。健全和完善专业技能竞赛机制,力争主干专业在省赛中收获一等奖,入围全国技能大赛决赛,并在全国大赛中实现奖牌零的突破;落实以专业为中心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为基础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分专业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支持与引导主干专业毕业生在本县就业,到2025年,本地就业率达到70%o(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按照在校生规模和师生比要求,争取人事编制指标,建成一支500人左右的教师队伍;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符合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和职教人才,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进、培养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0人以上,高层次技能型教师20人以上。优化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和专业结构,到“十四五”末,专业教师达专任教师数的6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75%;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不低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