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省十三五创新发展规划教材.docx
“十三五”关中协同创新发展规划2017年1月百0II3*万出*4第一节发展现状4I'(I:I»IJ7第二章总体要求9第一节指导思想9第二节战略定位9第三章促进关中协同发展13第一节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3第二节引导产业发展互补互促17第三节构建新型城镇体系20第四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22第五节促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25第四章促进关中创新发展27第节提升仓IJ新能力27第二节激发创新活力29第三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31第四节强化对外开放合作创新33第五章建立健全协同创新发展机制33第一节强化机制保障33第二节加强组织领导35刖三“十二五”以来,关中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着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乡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改革创新和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关中地区仍存在经济总量低于周边城市群,区域内产业趋同、创新潜能尚未充分释放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追赶超越”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增强关中辐射带动能力,打造陕西追赶超越引领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国家自主创新策源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继续为全省发展发挥主要支撑作用,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和韩城市及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以下统称“六市两区”),国土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7%。2015年末常住人口2381.9万,占全省62.8%。本规划是指导关中地区未来五年协同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相关规划、布局重大相关相关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关中地处我国地理几何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一中亚一西亚、中蒙俄等“一带一路”三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重要节点,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前沿位置,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十二五”末,生产总值占全省64.1%,年均增速1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5.6%o第一节发展现状基础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城际铁路、关中环线和大西安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初具雏形,西安(咸阳)机场国际中转枢纽作用进一步显现,联接全国的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及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已成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横贯关中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开通。产业集聚能力持续增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较为集中,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6个、高新区5个和文化产业示范区1个。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增材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作用明显,本地配套率有效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实力有效提升。关中创新资源富集,拥有两院院士64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15个,科技活动人员、有R&D活动的单位数、拥有发明专利数等重要指标均占到全省85%以上,建立3D打印、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8家,“一院一所”创新模式加快推广。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等相继获批,为在全国先行先试、全面创新驱动持续提供了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成效进一步显现。政府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韩城省内相关相关计划单列市试点扎实推进,高陵、华县撤县设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全面启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海关特殊监管区达到5个,全国引进单笔最大的外资相关相关项目三星电子闪存芯片实现量产,陕煤化、延长、有色等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在海外布局设点,“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西安港”发展为全国最大内陆港,丝博会、农高会及欧亚论坛等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民生与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关中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不断向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1400万吨,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6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西咸新区、西安沪满生态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美丽关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第二节存在问题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刚性趋紧。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19%,人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5.4%。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不高。渭河干流仍有两个省控断面以及新河、皂河等支流入渭断面水质为劣V类。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个别市区能源消耗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关中主要城市春冬季空气质量经常处于全国空气质量较差行列,中重度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发展的协同性有待增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亟待提升,城际快速交通尚未实现网络化、便捷化。区域内产业同质化较为严重,各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59,产业优化布局与专业化分工机制亟待完善。城市群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于全国水平0.2个百分点,全国百强县关中各县(区)无一入选,尚有1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对陕南、陕北引领带动作用较弱。创新潜能尚未充分释放。关中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互动不够,产学研用一体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本地转化率较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进程较缓,军民、央地、部省融合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未形成,推进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改革开放亟待提速。改革创新的试点示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吸纳和运用不够,各类示范区、新区、改革试验区建设有待加快,管理管控管控体制机制不够顺畅,与中央的定位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对外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偏小,2015年关中区域经济外向度仅为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3个百分点。第三节重大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使陕西由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转变为最前沿,有利于关中地区发挥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和科教资源等综合优势,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加速构建“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开拓了新空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对关中协同创新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关中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之一,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关中地区发挥重点区域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履行国家赋予的打造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使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优化城镇化布局的战略选择。国家即将启动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编制,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在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等方面必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全面深化改革为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环境。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随着供给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有利于为关中发展探索新模式、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指明了新路径。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全省追赶超越的战略支撑。以协同为路径,以创新为动力,有利于关中地区统筹优化发展要素配置,推动关中地区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真正承担起引领全省、辐射西北的重任。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聚焦“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改革引领与创新驱动先行、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互补、统筹谋划与协调推进并举的原则,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关中地区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真正成为全省追赶超越的“加速器”和“起跳板”。第二节战略定位陕西追赶超越引领区。以全方位全领域追赶超越为目标,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保障,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中高端。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市场化改革为动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汇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和利益藩篱,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丝路文化为纽带,打造人文合作交流桥梁,优化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国家自主创新策源地。紧抓创新型省份建设等重大机遇,全力推进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等试验示范的先行先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协同创新,在智能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无人机、增材制造、生物育种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创新突破及示范应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打造全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艺术交流,充分运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平台,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节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居于全国前列,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到2020年,地区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达到65%以上,年均增速保持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继续为全省发展发挥主要支撑作用。保障支撑体系全面建立。加快构建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大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1小时通勤,23小时到达周边省会城市,4-6小时到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