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08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与梳理内容情节(分清是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解析版).docx
-
资源ID:1348630
资源大小:85.84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易错点08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与梳理内容情节(分清是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解析版).docx
易错点08记叙文阅读之概括与梳理内容情节(分清是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概括文本内容题常见题型1 .依据文章的内容,概括的特点。2 .有哪些原因(发生了哪些变化)?3 .文章中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4 .用一句话或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易错陷阱1:分清是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1 .局部概括看题干要求概括的事件在相应段落进行定位,概括段意。(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将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什么+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2 .概括全文主要内容通读全文,筛选以下信息: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然后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顺序进行语言表述。有字数限制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要保留“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1)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主要故事情节。(2)要素归纳法。找出文中记叙的六要素,将其合理组织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的是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将其合并即可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4)结构划分法。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种结构构成,分别归纳各环节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5)分值验证法。根据题干分值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分值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分值是2分或4分,答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3 .概括多个事件、多个原因(特点)等(1)划分层次,概括各段、各层主要内容。分层时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分。(2)筛选合并各段、各层意思,围绕文中对相关人物、事物或事件的描述,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归纳出符合要求的要点。(3)注意分条罗列。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Q®®【易错点提醒一】分清是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变式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忙年刘会然“年前忙,年后闲,忙忙闲闲过大年。“腊八一过,家户户又开始为“年”而忙了。记忆中,故乡忙年的气氛是那么富有生机,那么和顺,那么喜庆。辛苦一年,没有谁因为要过年了就趁机歇息,反而更加忙碌。家乡人最先忙的是洗洗洗。洗桌洗髡,洗碗洗盆,洗缸洗灶,洗门洗窗只要能洗的,件件都会洗一遍。那些平时看着极不起眼的物件,洗刷之后秀气起来了。有些物件,灰尘和泥垢被洗刷干净后,会泛出岁月的幽光,显得古朴又厚重。于是,这之后的每一天又都是新的。洗到最后,当然得把自己洗清爽。通常是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后,灶间的大灶里,就“咕嘟咕嘟一直冒着白泡。一家老小,一个接着一个洗。只有洗干净才能穿新衣,小孩子们哪个不争着先洗?都盼着穿新衣裳呢。腊月,除了洗,还得买。吃的、穿的、用的,一年辛苦下来,不买一点,好好搞劳一下自己,哪行?年前的那些天,母亲一定会去赶集。那时,集市上不像现在这样商品丰富,现成的衣服不多。母亲只能扯下几匹布,请村里的老裁缝帮我们量好尺寸,赶在年前把新衣做好。过年,新衣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对小孩来说更甚。那些天,我们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去集市,生怕母亲忘记买布。除了买布,还有就是买过年用的盐、酱油、茶叶、水果糖、香烟、爆竹等。那时都是自己家写春联,母亲还会买上红纸和墨水,让父亲写春联。集市上大红的年画到处都是,母亲喜欢买胖娃娃抱鱼、金元宝、福寿禄等有着吉祥寓意的画,回来后把年画贴在堂屋,喜气洋洋。年前,还要忙的一件事就是做美食。最常见的是炒货,主要有三样:番薯片、黄豆和花生。那时家家户户都种番薯,因此炒番薯片最常见。在具体的制作方法上,黄豆和花生可以直接炒,番薯片就要费点周折。要先选择霜降晴朗的天气,把番薯刨成片,在锅里煮熟后,再放在籁席里晒干,之后,才将番薯片放进锅里炒。炒番薯、黄豆和花生时,都要在锅里放上细沙,让炒货受热均匀。每次听到“沙沙的炒锅声,我们就会围着火灶,火急火燎等着炒货出锅。那时,每家都是炒一小罐的黄豆和花生,炒好几麻袋番薯片。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本事,把凛凛的冬天过成一个幸福的期盼,一个热烈的喜庆。小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做爆米糕。爆,老家口语称“饱”,寓意温饱。糕,谐音"高",芝麻开花节节高,谁家不想图个好彩头?可爆米糕不是想做就能做,要请到爆米花师俾打好爆米才行。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炸上一两袋爆米花。把爆米花提回家,在锅里熬上麦芽糖或白糖或红糖,就可以碾轧爆米糕了。所以,每年腊月,爆米花师傅就会在村口的碾坊边摆好灶炉,在灶炉上架上黑乎乎的瓶状炸米罐。让人感到神奇的是,一粒粒大米在炸米罐里转了数圈后,师傅用脚一踩,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烟气飞扬,爆米花就炸进口袋里。我们最害怕又最喜欢那一声"砰"的声音。害怕是因为那巨大的声响,喜欢是因为总有些“漏网之鱼”的爆米花散布在四周,然后我们会抢着捡起来,塞进嘴里。冒着热气、白白胖胖的爆米花融化在齿间,真是又甜又香,让人吃了还想吃。几度梦回,谁又能懂我满嘴米香的爱恋忙年忙年,家家忙得开心,忙得乐意,忙得和气,忙出红火幸福年。忙年啊,你是故乡给予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阅读文章,说说作者围绕“忙年写了哪些内容。【答案】过年前忙着洗,忙着买,忙着做美食。【解析】木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结合第段“辛苦一年,没有谁因为要过年了就趁机歇息,反而更加忙碌。家乡人最先忙的是洗洗洗”可知:年前忙着洗。结合第段“腊月,除了洗,还得买"可知:忙着买。结合第段“年前,还要忙的一件事就是做美食可知有:忙着做美食。【变式1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苏轼向南公元1097年的海南是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像一个被关在家门外的落拓弃儿,漫无边际的海水籁出貌似柔软却比岩石更坚硬的边界,路延伸到这里戛然断了,不再通向远方,仅能够年复一年默默眺望。那一年七月,62岁的苏轼必须继续向南。从汴州到惠州再到琼海的德州,向南,再向南,向海之南。家越来越远,步履越来越沉重。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可当船驰近黑峻峻的岛时,他惊呆了: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矗立的椰子树,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戋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初抵海南岛时,他住的是一间废弃的官舍,残垣断壁,瓦片四处破损,但最终他连这样的房子也住不下去了,朝廷不许他住,扫地出门。不让住那就不住了吧,兜里还剩几个碎银子,都掏空了,在椰树林里搭个简陋的小屋子。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那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质朴的人做点什么。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杳。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时,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这是他献给这个岛的第一份礼物。奇怪的是他竟然也通医术。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他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到头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甚至发现一种古医书里曾提及却没有人发现的一种药材。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治好他们的病。在一个个有力的事实面前,当地人终于相信,这个说着一口奇怪四川话的汉人,是上苍派来拯救他们的神仙。他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膊腾的田园气息。纸不够,他随手在泥土上比来划去也兴致盎然;墨缺少,他心血来潮自己动手研制也乐趣横生。墨香从扰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苏轼有事可做了。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书香顿起,憋了一肚子的墨水猛然间开了间。日子不再难捱,从来续少四季变化的海岛,没有寒冬与冷秋,眨眼间一天天就飞快逝去了。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铭、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己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又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有删改)文章先叙述了苏轼初登岛时的经历,然后从哪三个方面依次写了苏轼为岛造福的事?【答案】凿井;为人治病;教书。【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段“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可概括:苏轼凿井。根据第段中的“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治好他们的病"可得:苏轼治病。根据第段中的“他已经有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书香顿起,憋了肚子的墨水猛然间开了闸"可得:苏轼教书。【变式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怒放的白菊花许昭兰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个把小时山路,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地后来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她站在窗外认真听,眉毛一挑,心想如果是她把剑弄丢了,她会直接跳下河,找剑去。校长上完课,正准备打口水喝,一眼瞥见教室外头杵着个人,满头银发被风撩拨着,仿佛风中怒放的白菊花。校长问:“您找谁?”她笑着说:“我找你。”校长愣住。她又说:“我想来这里当老师。从前我就是老师,教语文,虽然退休了,但教孩子没问题的。说着,她从包里掏出教师证和六七张优秀教师奖状。校长看看奖状,省优秀教师,日期却是十几年前。校长很为难:“阿姨,您今年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