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
教育事业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年度的教育事业工作总结、相关工作检查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规划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彳壬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形成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报告从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问题及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系统及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教育创新,坚定不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快教育事业现代化步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标完成情况:积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行动计划,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渐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基本建成。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以上。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教育巩固率达到99.8%。着力提升特殊教育,三类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6%o推动教育招生扩容,职普比例保持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o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6%o充分利用重大平台先行先试。持续实施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集团化办学、教育零择校及中小学研学旅行、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等多项改革试点。先后被列为加强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试点地区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政策体系,每年惠及贫困家庭学生逾20万人,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得到全面保障;农村教育学生享受营养餐政策,体质健康加快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就学和升学考试待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提升,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建立起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课程体系,建成教育特色学校,建成教育e平台,中小学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智能教育发展初见成效,被确定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人文交流,缔结友好学校120个,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任务完成情况:(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健全各学段衔接、各学科融通、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德育体系,实施大中小学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制度机制、教研科研四大创优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推动思正课程和课程思正的有机融合,建设一批思正精品公开课。完善德育内容体系,抓住节日以及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网络阵地建设统筹开展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实施中小学生素养提升项目,提升课程质量,加强校园文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开展教育和体验活动。建立健全特殊学生专业辅导、行为矫治和帮扶机制。(二)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城市、社区、学校资源条件,组织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抓好教师素质、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索差异化教学形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建立学情会商制度,深化分层、分类、分流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健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教、学、研、评T本化教研管理机制。培育推广精品课程、高效课堂、优秀教学法和优秀教学成果,争创教学改革科研校和科研区。(三)提升学生健康素养。1.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突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形成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日常卫生习惯,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根基。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持续完善分学段、符合学生特点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卫生运动。在中小幼各学段师生中全面普及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多种方式配齐中小学校医。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考核,打造市级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数据平台,联合开展近视防控知识培训、视力健康筛查等活动,依托专业医院入校对学生视力进行监测,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体系,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落实学校师生心理健康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全面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四)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挖掘整合学科美育资源,推进美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持续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结合文化设立特色美育课程。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支持中小学与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开展合作,推进学校艺术团建设,开展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活动,支持中小学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任职教师,打造美育工作室,积极创建优秀文化学校。(五)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大学生劳动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积累经验,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劳动意识;中小学生要围绕劳动意识启蒙、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技能、体验等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和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场所,遴选一批优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他佥,养成尊重劳动、热爰劳动的品质,引导师生崇尚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加强劳动指导教师配备,加大劳动教育评价,提升劳动育人功能。(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学校和各级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家社协作,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促进全社会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功能,常态化开展学情分析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发挥各类文化机构的主体作用,深化校社合作,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设施向学生开放,鼓励名家、大师进校园上讲台。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进一步完善市级统筹、以区(市)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创新供给方式,坚持以举办为主,大力拓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逐步控制幼儿园班额。实施优质园发展计划,推进学前教育镇域一体化发展,深化办园改革,推广优质公办园十分园、镇街中心园+村办园+民办园等办园模式,着力提高农村园和民办园办园质量,加大培育力度,扩大示范幼儿园规模。发挥游戏活动科研区(园)的示范作用,深化游戏活动研究与实践,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幼小衔接科研,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完善幼儿园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2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城乡学龄人口变化,动态优化调整教育学校网点布局。继续实施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确保城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全面达标。整合优质资源,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推动集团化办学、镇村一体化办学,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指导。完善市县乡校四级联动教研体系,加强教师教研能力培养,鼓励研发并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推动中小学绿色评价。常态化精准化做好控辍保学工作。3 .切实减轻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落实关于减轻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高位推动、审慎稳妥,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建立作业统筹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面保障才是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长效机制,严格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监管。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将双减工作列入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追责问责。全面排查双减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隐患,加强防控。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先试,稳妥推进,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4 .构建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格局。着力构建贯通招生、培养、评价、管理等环节的体制机制。加强课程和学科基地建设,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优化选课走班教学,高质量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实施综合高中改革计划,加快构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管理模式、评价机制。深入推进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联合育人,健全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资源互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机制,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推进高中阶段学生跨校选课、教师跨校执教。指导各高中学校加大优势学科培育力度,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特色学科骨干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普通高中由分层办学向分类办学转变,推动普通高中立足人才培养需要和自身办学实际,以特色学科培育为主抓手,改革育人方式才是高育人质量,形成鲜明办学风格。5,推动特殊教育内涵提升。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加强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建设,建立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就学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学前教育、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5年,教育入学率达到99%,随班就读儿童占适龄入学儿童比例不低于60%,完成教育且有升学意愿的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加强学生劳动技能和技能培训I,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支持接收5名以上儿童、少年的乡村教育学校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办好自闭症教育资源中心。建立适龄特殊儿童数据共享、动态跟踪机制和特殊儿童入学评估标准,提升学生评估认定、教育教学、康复训练有效性。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和培训I,强化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培训。(二)构建融合贯通的现代教育体系。1.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加强与行业及地方龙头企业的衔接,弓I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建设、实习实训I,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扩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覆盖面,打造教育实训基地示范工程。组建一批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教育集团,鼓励龙头行业企业以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高质量教育。推动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提升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开展技能培训,立足工业园区,畅通入职即入学等继续深造路径,服务一线劳动者提升和成长。鼓励院校通过自办企业、技术服务、对外培训等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提升院校综合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实施教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立部门与行业企业联动的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分析预测制度和人才培养规划,实行专业布局动态调整,加强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培养,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