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docx
保定市“十四五”初四声权传护念运明规则“十三五”期间,保定市深入实施国家、省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京雄保一体化建设、再造一个新保定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保定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效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知识产权量质提升,对支撑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强市、品质保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的各项文件精神和政策措施,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冀政字(2021)66号)、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保定市知识产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定市2021年知识产权强市推进计划的通知等,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是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引领性文件。规划主要从激励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深化知识产权协同合作等方面明确我市“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有力推进我市知识产权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规划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战“十三五”的战略部署,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事业加快发展。(一)知识产权创造数量质量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保定市专利申请量51155件,较“十二五”期间(9957)增长413.7%,年均增速38.7%,超过“十三五”的预期。专利授权量为32206件,较“十二五”期间(8961件)增长259.4%,实现大幅增长。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5.63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前达标。商标和地理标志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为14万件,增幅为“十二五”期间的149.70%o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16件,增幅为“十二五”末的220%。植物新品种稳步发展,农作物植物新品种授权9个,比“十二五”末新增7个。版权业又好又快发展。(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保定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知识产权政策保护更加完善。制定了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保定市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保办字(2018)42号)、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保政发(2018)11号)、中共保定市委办公室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保办明发(2020)95号),争取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窗口落户白沟箱包产业聚集区,优化了商标保护路径。二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更加严格。“十三五”期间,开展了商标、专利、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共查处商标侵权违法案件214件,全市共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59件;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保定)分中心1个,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4个。三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更加有力,审判质效进一步提高。依法实行知识产权类案件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在保定中级人民法院推广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依法从重从快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利用两法衔接平台,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形成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合力。畅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办理渠道,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监督成效明显。四是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更加健全。建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23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保定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同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了联系机制,落实了保定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领导小组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京津冀、华北五省、京沪冀等十二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三)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保定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全市55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第三方认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快速推进。5家企业进入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行列,9家企业确定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专利导航试点工程和知识产权评议试点项目深入实施,针对重点企业实施专利导航评议试点工程项目12项,建立专利数据库3个。专利保险和专利权质押贷款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全市累计投保企业达到24家次,保额2057.9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实现30余亿元。(四)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保定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引导知识产权协会、商标协会建设的3个市知识产权运营与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知识产权服务业实现突破,专利代理机构(含分支机构)增长到9家,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商标代理机构330余家,获批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共有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2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站点2家,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015人次。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蓝天”专项整治,核查无资质专利代理、“挂证”、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全市商标代理机构全面自查整改并签订信用承诺书42份。(五)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积极跟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县、园区工作,形成梯次递进、互促共进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县、园区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县1个,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县2个,5家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全市共获国家专利金奖4项、优秀奖2项。“十三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仍存在明显短板差距。一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创造能力较弱。我市传统产业企业较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意识较薄弱,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比不高;企业高价值的核心专利较少,PCT专利申请数量不多,市场主体专利的平均拥有量与先进地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和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知识产权运营运用对产业效益提升的支撑不足。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对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凸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且体量偏小,带动性不突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率偏低,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四是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高端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人才还比较匮乏,品牌服务机构数量少。五是知识产权政策协同性不强,知识产权政策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等政策的衔接协调程度不高,政策的“叠加效应”发挥不充分。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三件大事”历史机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紧紧围绕“医、车、电、数、游”五大重点领域,落实“11258”总体要求,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深化知识产权协同合作,提高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增强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推动现代化经济强市、品质保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加强知识产权质量要求,强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服务,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在全市主要技术领域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坚持全面保护。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按照“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要求,加大保护力度、加强技术和基础条件支撑,多方协同,创新模式,全面提升保护能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聚焦产业。聚焦“十四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集群,推进知识产权发展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促进知识产权政策与产业创新政策有效衔接,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创新成果产权化、产权成果商业化。坚持协同发力。树立系统观念,健全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社会共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手段,提高知识产权领域系统治理效能。大力推动政府、企业、机构、高校多元合作、跨地区合作,加强资源共享,构建多赢的知识产权发展局面。(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知识产权政策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支撑作用的高价值发明专利,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创新创造原生动力明显增强;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程,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强区;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大幅增强,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不断提高,助力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显著提高。“十四五”末,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5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1件;著作权年登记量达到3300件;商标申请量、注册量、有效注册量稳步增长,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20万件。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积极融入河北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政策法规落实有力,行政和司法保护高质高效,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协同保护衔接顺畅,市、县两级立体式、网络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重点产业的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能力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侵权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保护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严保护、快保护、大保护、同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显著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流转更加顺畅,知识产权转化效益显著提高。知识产权产业引领效果显著,为我市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末,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增长。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万元。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效应进一步显现,培育形成一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加速发展,“十四五”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达到6亿元。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显著跃升。“十四五”末,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全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设立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业有序发展,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5家,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主要预期性指标指标名称2020年基期值2025年目标值责任单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872.21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发改委、市教肓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5.749.5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