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绵乐铁路工程指挥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之七)ok.docx
-
资源ID:1333865
资源大小:436.85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成绵乐铁路工程指挥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之七)ok.docx
1说明31编制依据41.2观测项目42观溜作业流程53观测断面设置54沉降变形测6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6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6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8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04.5 测量工作的具体要求115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渊技术要求135.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35.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65.3 观测技术要求206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6.1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16.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256.3 观测技术要求277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漓技术要求297.1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97.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07.3 观测技术要求308路基工程观测作业308.1 沉降板观测308.2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318.3 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边桩(以下称边桩)观测328.4 边坡地表位移观测桩(以下称位移桩)观测358.5 剖面沉降管的观测369桥粱工程观测作业399.1 观测项目399.2 设备及人员配备399.3 观测点选择409.4 数据采集409.5 观测频率4010线下工程沉船估4010.1 路基工程沉降评估4010.2 桥涵工程沉降评估4210.3 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4410.4 区段工程综合评估4411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4511.1 数据传输流程4511.2 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4811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50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58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60附件三:附表64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64附表2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65附表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66附表4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67附表5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68附表6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69附表7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70附表8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71附表9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72附表10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73附表11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74附表12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75附表13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76附表14沉降设计值表77附表15断链表78中铁五局成绵乐铁路CM1.ZQ-2标工程指挥部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说明成绵乐客运专线各种结构物(路基、桥涵)工后沉降控制精度、系统的监测以及系统的评价,是成绵乐客运专线无喳轨道施工成败的关键。客运专线无喳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控制的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对全段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系统设计。在路堑基床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以保证工后沉降量满足无神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特殊要求。为了保证路基施工按照公司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实施,在无磴轨道施工前提供合格的监测数据便于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正确的评估,在进行变形观测系统实施时,要保证各种元器件按照要求进行埋设并保证功能正常,采集正确的能反应实际情况的沉降数据,因此制定本作业指导书,希各项目部在实施时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位置及时埋设。本作业指导书在实施过程中如有不符请及时通知局指挥部工程部,本书解释权归工程部。1.1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硅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昨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昨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客运专线无昨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8)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9)铁道部有关规定。1.2观测项目1.2.1路基工程1)基底沉降变形观测;2)路堤本体沉降变形观测;3)软土地基水平位移观测;4)路基面沉降观测;5)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观测;6)路堑高边坡地表位移观测;7)路堑高边坡深部位移观测;8)过渡段沉降差、岩溶塌陷沉降差观测1.2.2桥梁工程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2观测作业流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流程图3观测断面设置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设置,选择相应的断面形式,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为3050m,应根据观测断面处的地形、地质特征及填筑材料选配并埋设相应的观测元件,具体按设计要求布置,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适当加密。4沉降变形测量4.0.1成绵乐城际客专CM1.ZQ-2标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具体要求确定。4.0.2沉降与变形观测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0.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1.CPII和水准基点。4.0.4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K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4. 0.5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1.1 根据成绵乐变形监测实施细则要求,沉降变形测量按沉降观测三等精度标准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沉降观测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1.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4.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4.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2.2执行表4.2.2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0.3册0.5匹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硅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册0.8nDS05或DSl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昨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4.2.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4.2.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标段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2.4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01)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一等±1.5<300±0.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3.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管段内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n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OnI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4501注:1盖;2砖;3一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4.3.1基准点标石埋设图4.3.2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4.3.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4.3.4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4.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4.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4.4.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