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从“龙生九子”到“龙井祈雨”——明清《霍邱县志》所载张龙公传说考辨.docx

    • 资源ID:1332670       资源大小:18.2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龙生九子”到“龙井祈雨”——明清《霍邱县志》所载张龙公传说考辨.docx

    从雌九子到励祈三”明清霍邱三志所翱罐公传说考辨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常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秉性不一,各有优长。"九子”之说特别是其各自姓名的表述,反映在明代一些文人笔记,比如陆容菽园杂记、李东阳怀麓堂集以及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中,但要溯其源流,则唐代流传在霍邱、颍上两县交界处的“二龙争斗”的传说,是目前可见较早且完整的记述,民间据此又衍生出“张龙公”信仰和“龙井祈雨"风俗。学界以往对此少有研究,本文结合明清霍邱县志的记载和民间流传情况略加梳理,以期裨补阙漏,求教于方家。一、凡俗身世:碑记方志中的张路斯及其行状较早以传奇形式记载“龙生九子"说的,是唐代布衣赵耕所撰的张龙公碑。由于年代久远,石碑已不复存在,碑文却被保留在欧阳修集古卷十中,为方便讨论,逐录于下:君讳路斯,颍上百社人也。隋明经登第,景龙中,为宣城令。夫人关州石氏,生九子。公罢令归,每夕出,自戌至丑,归常体冷且湿,石氏异而询之,公日:“吾,龙也,蓼人郑祥远亦龙也。骑白牛据吾池,自谓郑公池吾屡与战,未胜。明日取决,可令吾子挟弓矢射之,系鬣以青绡者郑也,绛绡者吾也。”子遂射中青绡,郑怒,东北去。投合肥西山死,今龙穴山是也。由是公与九子俱复为龙,亦可谓怪矣。余尝以事至百社村,过其祠下,见其林树阴蔚池水,窈然诚异物之所托。岁时祷雨,屡其应。汝阴人尤以为神也。1(P2308)引文中的两位主角都是"龙",或者说托体为人的"龙":一为颍上人张路斯,一为蓼人郑祥远。据同治霍邱县志卷一舆地志载:“乌龙井,在今乌龙庙集上,郑祥远化龙处,郑祥远,本镇人,”2(P35)因此所谓"蓼人",即今安徽省霍邱县人。-二龙争斗”的传说,大致就发生在颍上、霍邱两县交境处。文中“九子"之父张路斯有两个身份:一是作为"人”的张路斯,一是作为"龙”的张路斯(张龙公),后者下文会再讨论,就前者而言,典籍中对其行状多有记载。首先是其科考与仕宦经历。登科记考卷二十七引唐张公庙碑云:"(张)年十六,中明经第。景龙中,为宣城令。3(P1087)“景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时间跨度在707至710年。若按张龙公碑所言他参加过隋末科举考试,那么由隋末至景龙已近百年;又按唐张公庙碑所载他中明经时已十六岁,那么张路斯任宣城令时已近百二十岁,因此集古金录所裁张路斯登第和出仕时间必有一误。从现有文献看,张路斯为官宣城期间颇有政声。据嘉靖宁国府志卷八载:“张路斯,景龙中为宣城令,在官垦土田、通水利,至今城北有张路斯印。”4光绪宣城县志卷三七亦载:张路斯田,城南五里,俗称其田不利耕者,多水灾,乃张公为令时垦之。张右史诗云:"张公乃人龙,为令尝在兹。"至今城北田相传为路斯(田)。5(P884)文中城郊荒地常遇水灾,大概相当于河漫滩,张公垦之,以利千秋。此外,安徽通志卷六十五载:"(太平府当涂县)路西湖,一名路斯(湖),因张路斯得名,在延福、姑孰二乡。"6(P668)可见作为“人”的张路斯确实存在,百姓以“张路斯田“'路斯湖”等的命名来表达对他造福于民的感念。其次,从有关"张路斯'姓名的争议,亦可窥其为官踪迹。据挥座后金录卷七载:以上东坡先生所撰颍州昭灵侯广碑,米元章作辩名志刻于后云:"岂有人而名路斯者乎?盖翰林凭旧碑:'公名路',当是句断,斯颍上人也。唐人文赘多如此,米刻略云尔。”明清比仕宁国,因民讼,度地四至,有宣城令张路斯祠堂基者,坡碑言:侯尝任宣城令,则知名路斯无疑。元章辩之误矣。7(P104)引文谈到米芾曾作辩名志,认为张路斯本应作"张路",后缀以"斯"是断句失误所致,该文被刻在苏轼碑文之后。引文的作者宋人王明清否定了米芾的观点,理由是他在宁国为官期间,曾亲眼见到张路斯的祠堂地基。王明清所记祠主身份为“宣城令"而非"张龙公",也反映出张路斯确曾于宣城为官。再次,张妻石氏身世亦有明确记载。前引集古录中言石氏乃“关州"(亦作"关洲”)人。明成化中都志卷四云:“关洲村,张龙公夫人石氏家于此。"8安徽通志卷五十一云:“关州村,在颍上县,张龙公夫人石氏家此。"6(P532)可见石氏的籍贯为关州(洲)村,在今安徽颍上县。同治霍邱县志卷一舆地志引颍上志载:“关州,县西南七十里,与霍邱对境,中夹淮水,有安风津,为设防之所;水之南有洲,曰'关洲,村日'关州村。"2(P29)明确了关洲的具体方位。北宋熙宁中,宋神宗诏封石氏为“柔应夫人"9(P506),苏轼祷雨龙公既应刘景文有诗次韵云:“言从关洲妃,远去焦氏台。"10(P1806)所谓“关洲妃”,就是这位“柔应夫人"石氏。此外,中都志卷四又云:“柔应夫人墓,在(颍上)县西南三十五里淮润乡,乃张龙公夫人石氏墓也。"8以上有关石氏籍贯、居所和墓葬的记载,侧面印证了张路斯的凡俗身世。张路斯与石氏育有九子,为“龙生九子”说提供了原型。二、蜕骨化龙:从张路斯到“张龙公”从"宣城令"张路斯到有祈雨妙应的“张龙公”,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实现这一变化的关键,是张龙公碑所载的"二龙争斗”的传说。文献记载导致“二龙争斗”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争龙池”,前引集古录中蓼人郑祥远骑白牛占据龙池,并将其改名“郑公池”,引起淮河对岸的颍上人张路斯的不满,两人遂发生争斗;二是“争龙宫”,该说始见于苏轼昭灵侯庙碑,其文曰:(张路斯)自宣城罢归,常钓于焦氏台之阴。一日,顾见钓处有宫室楼殿,遂入居之。自是夜出旦归,归辄体寒而湿C9(P506)引文将张路斯的夜间去处具象为“宫室楼殿",这就为日后的“龙宫说"埋下了伏笔。杨士宏唐音卷一收录宋之间灵隐寺诗,其中有"鹫岭郁岩避,龙宫锁寂寥"句,注曰:"道人张路斯与蓼天麻争水中龙宫。”11(P473)此处“蓼天麻”或为“蓼人郑祥远”之误,杨注将张路斯称作“道人",将两人争夺的焦点称作“水中龙宫",应该是受了苏轼碑文的影响:三是“争钓矶",事见清代卓尔堪的遗民诗,其卷九有过路斯湖,自注日:"即宣城太守张路斯与郑祥远争钓矶,率九子战胜化龙处。"诗云:张公争钓处,川泽为留名。水带鱼龙气,风含战崎声。春阴寒雨急,芳渚暮潮平。愁寂着同侣,重伤道子情。12(P367)诗文将二龙争斗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但将争斗归因于“争钓矶",又将"钓矶"所在之湖称作“路斯湖”,结合前举之宣城方志,可知是混淆了张路斯为官和退隐后的处所。以上三种缘由,基本来源于普通的民间纠纷,尤其对于江淮流域傍淮为生的百姓而言,但张龙公碑将张路斯罢官后的行状(昼伏夜出,归来身体冷湿)、与对手争斗的过程(令其子暗射青绡之"龙”)以及争斗结果(郑祥远中计受伤,死于龙穴山)进行了传奇化加工,并在碑文末尾言及“公与九子俱复为龙”,这便实现了从普通民间纠纷到“龙生九子'“'二龙争斗",再到"蜕骨化龙“'一门十龙”的情节转换,从而实现张路斯山人到"神”的蜕变。碑文谈到唐代百社村已有张龙公专祠,百姓祈雨屡应,遂称之为“神",说明彼时已有祭祀张龙公并祈雨的民间信仰。三、分河致祭:从祠庙祭祀到“龙井祈雨”由于特殊的地缘因素,霍邱、颍上两地百姓在“张龙公”祭祀和祈雨的方式上逐渐产生差异,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钓台龙池”的具体方位进行考察。前引昭灵侯庙碑云:"(张路斯)自宣城罢归,常钓于焦氏台之阴。"9(P506)但“焦氏台”在何处,碑文却未说明。万历霍丘县志卷二形胜载有霍邱名胜“三台”:“县治西北隅有老鹤嘴(一名鹤台)、看花台与焦台。"13同治霍邱县志卷一舆地志亦云:“焦台,合上二台(鹤台、看花台)并峙为三,相传为一邑名胜。"2(P34)可见“钓台”即“焦氏台",也即“焦台",位于霍邱境内。方志资料在表述“钓台”确切位置时略有出入,中都志卷三云:“张龙公钓台,在(霍丘)县西南十二里,澧河西岸,高一丈,周二十里。”网安徽通志卷五十一云:“张龙公钓台,在霍邱县西北三十里J6(P531)因颍上在霍邱正北,故前说之“县西南十二里"不足为据,后说与万历霍丘县志第二册形胜中介绍“三台"时"县治西北隅”的记载吻合13,同时,从万历霍丘县志首册的图考中,也可看出“钓台”位于霍邱西北、洋河西岸13C与“钓台”相对应的,方志中还有对“龙池"位置的记载。所谓“龙池”,即张龙公“化龙”之所。据中都志卷四载:"龙池,在霍丘县西四卜里,相传张龙公路斯变龙处。"8又载:“龙池,在颍上县西南四十里,淮润乡滨沙河,即张公路斯蜕骨化龙之池,与霍丘接界,故并载之。"8这段材料既言“龙池”地处霍邱,又言其位于颍上,实际情况是两地隔淮相望,"龙池"正处在两地"接界"之所。正是由于“接界”的特殊地缘,两岸百姓对"张龙公”分河致祭,霍邱又逐渐衍生出“龙井祈雨”的民俗。先看颍上的祭祀情况。据苏轼昭灵侯庙碑载:自景龙以来,颍人世祠之于焦氏台。乾宁中,刺史王敬尧始大其庙。有宋乾德中,蔡州大旱,其刺史司超闻公之灵,筑祠于蔡,既雨,翰林学士承旨陶毂为记其事。盖自淮南至于蔡、许、陈、汝,皆奔走奉祠。景德中,谏议大夫张秉,奉诏益新颍上祠宇09(P506)碑文所示颍上百姓建祠于焦氏台在“景龙以来",这个时间应该是受了张龙公碑的影响,但未必准确。前文已阐明,张路斯为宣城令在景龙中(707710),其罢归后方有"二龙争斗",从“争斗”获胜到产生民间崇拜再到建祠立祀需要较长的过程,因此“景龙以来”实际只是个笼统的说法。由碑文可知,张龙公祠庙在宋朝历经修缮增广,渐成规模,除焦台外,宋初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等地也有张龙公祠。熙宁中,司封郎中张徽为张路斯奏乞爵号,宋神宗诏封其为“昭灵侯"9(P506),这是张龙公信仰从民间传说走向官方认可的标志。元祐六年(1091)秋十月二十五日,颍州大旱,时任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颍州军州事的苏轼在颍州西湖的行祠前祈雨,并作祈雨迎张龙公祝文,同祈的还有州学教授陈师道以及苏轼次子、承务郎苏迨。祈雨得应后,是年十一月十H,在原职基础上又多了"兼管内劝农使、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9(P506)头衔的苏轼举行隆重的“送神”仪式,亲撰送张龙公祝文并设祭,将张龙公信仰在形式上和文学传播上推向高潮。明清时期的昭灵侯庙屡经修毁,地方史料多有记载,不再赘述。相比之下,霍邱的祭祀情况稍显复杂。一方面,当地也建有张龙公庙,体现了与颍上分河致祭的情况,万历二十四年(1596)霍丘县志卷三建置载铲龙王庙"13,其址"旧在西关,今移建北城外°"13同书卷八祭祀载有教谕堇辂所作的告迁张龙公庙文,记载因“庙址傍淮,流水噬之”13而迁庙;另一方面,当地特殊的地貌使得官绅百姓在迁庙后逐渐由祭祀张龙公祈雨,转向"龙井祈雨工所谓"龙井",原为昭灵侯庙的地下暗河。据苏轼昭灵侯庙碑载:庙有穴五,往往见变异,出云雨。或投器穴中,则见于池,而近岁有得蜕骨于池者,金声玉质,轻重不常,今藏庙中。9(P506)文中可见昭灵侯庙址下有洞穴,与淮河南岸的霍邱“龙池”相通,且穴高池低,方能实现自穴中“投器”,而从“龙池”拾获。碑文所云的“蜕骨"即“龙骨”,苏轼在颍州“迎致其骨于西湖之行祠,与吏民祷焉,其应如响。"9(P506)对于霍邱百姓而言,张龙公是颍上人,苏轼所祭的昭灵侯疝在颍上,霍邱官绅百姓渡淮致祭,多有不便,加之明代霍邱张龙公庙已北迁,“龙池”“龙井”旧址未变,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当地风俗中的祈雨对象逐渐向“龙井”转变。据同治霍邱县志卷一舆地志载:白龙井,在今汪家集东南,淮河南岸有龙池。水涸时,渔人往往于池获龙骨。井去池三里,即张路斯及九子化龙处,相传下有龙宫。雍正中,土人以鸭投井中,辄自龙池出,益信井与池通。早年祷,无不应,但动井水即大水,土人恶而湮之,今失其处。2(P677)引文明

    注意事项

    本文(从“龙生九子”到“龙井祈雨”——明清《霍邱县志》所载张龙公传说考辨.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