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茂陵博物馆全程讲解词.docx

    • 资源ID:1329416       资源大小:53.74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茂陵博物馆全程讲解词.docx

    茂陵博物馆语音导游词一、景区概况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建陵于此,故称茂陵。茂陵博物馆建在茂陵陪葬墓之一的霍去病墓前,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为依托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它初建于1956年3月,时称茂陵文管所,1979年12月晋升为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370.42平方米,拥有各类文物藏品5240件(组),其中国宝文物14件,占咸阳地区国宝总数的70%,目前陈列展出有260件(组),尤以再现西域天马雄姿的婆金马、构思巧妙的四神纹玉雕铺首、气势磅礴的霍去病墓石雕以及刻有“阳信家”款识的铭文铜器等珍品举世瞩目。二、西展厅“西汉出土文物菁华展厅”(1)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茂陵遗址遗迹沙盘公元前140年,年仅十六岁的刘彻登基为帝,第二年茂陵开始修建,营建时间长达53年。汉武帝茂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区由茂陵陵园、陪葬墓区、茂陵邑及修陵人墓地四大部分组成,其占地面积达66.5平方公里。陵区的遗迹现像相较于汉景帝阳陵也更为丰富,共发现外藏坑40座、建筑遗址14处、陵邑城址1处、修陵人墓地1处及较大型陪葬墓123座。茂陵陵园位于陵区的中央,平面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陵园中央是汉武帝刘彻的帝陵封土,帝陵西侧是李夫人墓,李夫人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一位妃子,倾国倾城,却红颜薄命,36岁仙逝,以后礼葬于茂陵。陪葬墓区分布在茂陵陵园的周围,其中东侧较为集中,墓葬等级较高。茂陵东北一公里处是卫青墓,形似“庐山,意在纪念他抗击匈奴之功。卫青墓的东侧埋葬着少年战神霍去病,也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茂陵博物馆所在地。霍去病墓的东侧则是匈奴王子金日墓。三朝重臣、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则以帝礼陪葬于茂陵东侧约3.2公里处。茂陵陵区的东北部是茂陵邑,陵邑内部道路纵横交错,人口曾多达27万人,为西汉陵邑之冠,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等历史人物都曾居于此。茂陵现已成为研究汉代帝陵制度、汉武盛世风貌的重要阵地,是中国汉文化旅游经典景区。(2)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精致的雕塑造像陶俑是古代一定时期内专门用在墓葬中陪葬死者的陶质人形和动物形,出现于我国青铜时代的晚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当野蛮和血腥的用活人活畜殉葬的旧俗已越来越不被新的时代所接纳时,陶俑作为人殉的替代物便应运而生了。它作为古代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相对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组展品人物俑共19件,分为塑衣式和着衣式。第1、3件是塑衣式驭手俑,第2件是塑衣式跟坐俑,第4件至第8件是5件着衣式陶俑,其余的都是塑衣式陶立俑。塑衣式驭手俑为坐姿,体态丰硕,眉目清秀。发分两颗(nie),头顶挽髻,身着交领右衽三重衣,两臂前伸作执缰状,造型优美,制作精细。塑衣式跟坐俑其姿势为跟坐状,双手平伸,可能原持有器物,器物已佚,似在侍候主人宴饮,应是训练有素、恬静端庄的侍女形象。着衣式陶俑,有女俑、男俑和宦者俑三类。这些陶俑通体施以近似真人肤色的彩绘,一般是真人的三分之一高。其独特之处在于,均呈无臂裸体状,男女性别特征鲜明。其实,这些陶俑在两千多年前埋入地下时都安装有木质双臂,身穿丝织或麻纺长襦。衣物及木臂因年代久远已朽没无存,因此出土时呈现在今人面前为裸体缺臂的尴尬状态,被俗称为“裸体俑”。塑衣式陶立俑,在这组服饰俑中,前面四件陶俑是2010年从茂陵帝陵外藏坑中出土,它们的服饰、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都比其它的陶俑更加形象、生动,这也反映出帝陵陪葬品规格之高。汉代的人物俑造型简洁,神情庄重质朴。塑的衣服也是宽大疏松,反映出汉人以瘦为美的审美特点。从这些俑可以看出,塑造者在赋予它们纤纤细腰之后,衣服或裙摆摊开形成一个稳定坚实的基座,除增加整体的曲线美之外,也克服了单纯强调“瘦”带来的纤弱感。茂陵出土的各种人物造像,展现了汉代人物雕塑艺术清秀、俊朗、纯朴的风格,摒弃了秦代陶俑的冷酷和阴凉之气,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习俗、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3)第二组展品汉代虎镇这里展出有4件花斑纹石虎镇、4件鎏金铜虎镇和2件错金银铜虎镇。镇最初的功能是压席子的。因为汉代人是席地而坐,席作为坐具,在人们起身落座时,常会移动,席又容易卷角,席镇的功用,就是在四角将席压住,使其服帖,席镇通常四件一组成套使用。席镇西周产生,春秋战国普遍使用,汉代发现最多,汉代的席镇多做成动物造型,常见的有虎、豹、辟邪、羊、熊、龟、蛇等。汉墓出土的虎镇呈昂首团卧状,其质有铜、石两种,铜镇又多鎏金、错金,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带有辟邪祛恶的作用。(4)第三组展品:铜龟负螺山龟为铜铸,呈缩颈爬行状,龟背中空,边饰海波纹,内残存有海螺壳镶嵌堆砌的假山,可能是表现海龟负仙山的传说。传说在渤海东面有三座仙山,方丈、瀛州、蓬莱。山上有金银筑成的屋子以及各种仙果,人们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但这三座山常被龙王的儿子海龟背负着飘忽不定。此器反映了汉人祈求延年益寿的神仙思想。(5)第四组展品:金箔墨描动物共4件,是用金箔剪刻并加以墨描的微型图案,一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物。大象、老虎、大雁均小巧玲珑、姿态各异,雷公怒目虬髯(qiran),奋拳出击,则更为生动形象。(6)第五组展品:精美的动物雕塑茂陵出土的动物雕塑种类繁多,除常见的马、牛、羊、犬、猪、鸡鸭外,还有鸽、兔、熊及鸥鹃(chixiao)等。它们姿态各异,造型生动,是古代茂陵地区生态环境的实物见证。1、这件老鼠吃葡萄,是一件铜器,鼠的形象十分传神,一幅灵活机警的样子,把得食时贪婪满足的表情和急于衔食逃窜的一瞬间神态,刻得淋尽致。2、这件黄釉陶猴,整体造型为三只猴的结合体,一母猴怀抱一小猴,又背负一小猴。母猴伸颈曲背,所背之猴,仰面朝天,怀抱之猴口微闭神态自然,造型独特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其寓意为“辈辈封侯”或“代代封侯”。3、这是鸥枭陶座和熊形陶座,我们看到在它们的顶部都有圆形的小孔,其实是当时人们用来插蜡烛的。鸥枭陶座,汉代工匠抓住了鸥枭双眼圆睁,尖勾嚓(hui)、两爪一尾构成稳定的特点,既以双腿和下垂的尾部作为支点,又丝毫不损害器物的整体和谐之美。鸥枭性情凶猛,长相丑陋,且昼伏夜出,随葬在幽冥的墓室中,当有镇墓辟邪、守卫墓主灵魂之功能,应该是驱除邪魔、保佑墓主人灵魂的精灵之鸟。熊形陶座,体半蹲,双耳竖直,双目圆睁,熊嘴向右开咧,前腿搭在后腿上,显得凶猛可畏。在汉代,熊作为一种样瑞的形象大量出现在玉、陶、漆、铜、金银器、画像石等器物上,有同辟邪一样的功用,能携往生的灵体升天。(7)这个独立展柜展出的是一组西汉建筑材料西汉时期,空心砖的制作有了新的发展,它不单是作为建筑材料,更多的是用于构筑砖券墓的内椁室,砖上的图案都是模印而成。空心砖质密、体大、分量重,具有防潮、隔音、保温的作用。方砖则主要用作踏步或砌于壁面。瓦当,置于瓦的头端,又称“瓦头”。覆在檐头既能保护建筑物不受风雨侵蚀,又能起到一定的美化装饰效果。汉武帝时期大建宫苑,使宫室建筑在秦和汉初的规模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这里展示的瓦当,均为上林苑和茂陵地面建筑的遗物,纹饰以字纹为多,其文字以吉样、写意祈愿、颂诰为内容。展出的“流远屯美、光耀西宇”、“泱茫无垠”“天地相方,与民世世,中正永安”、加气始降”、“屯泽流施”、“道德顺序”瓦当,则为其它遗址所未见。其余还有“长乐未央”、“车”、“上林”、“长生无极”、“延年益寿”、千秋万岁”瓦当。(8)独立展柜两边这几幅图是茂陵外藏坑的发掘清理现场。为了对西汉帝陵前期调查、勘探成果进行验证,了解茂陵外藏坑的性质、内涵,从2009年9月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汉武帝陵园内封土南侧的两座外藏坑进行了发掘。这是外藏坑K15的发掘清理现场全景。长48.2米,深11.2米,由斜坡通道与坑体两部分组成。坑体北段有一处木质隔断,隔断以北15米的范围放置陪葬的马匹,出土马骨3排,每排放置6匹马,并出土陶俑2件。这个外藏坑使用竹子铺设上棚木,在西汉帝陵外藏坑中属首次发现,同时也印证了“渭川千亩竹”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左手边是外藏坑K26的发掘清理现场,长56米,深8.5米,由斜坡通道、坑体及洞室三部分组成,坑体东西两壁下部各有10个窑洞,每个窑洞内放置两匹马骨,大多数窑洞内放置12件陶俑。窑洞放置陪葬品,在外藏坑的结构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可能是同时期洞室墓的影响所致,并且被后期帝陵外藏坑广泛使用。茂陵此次发据的两座外藏坑出土有大量的马骨,K26中的马骨均为成年的公马,它们可能象征的是六厩中的某两个厩,陶俑则是马厩中官吏和养马人的缩影(9)这是一组青铜器汉代铜器是我国传统工艺里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其式样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繁复多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实用器,仅在器身饰以弦纹或铺首纹;一类则比较华贵,并施以鎏金,或饰以错金银,往往将多种工艺手法饰于一器。1、鎏金银竹节熏炉(复制品)铜铸,通体鎏金银。底座透雕两条蟠龙,口衔竹节状高柄,柄上铸出三条蟠龙以支撑炉盘,盘外壁环铸四条蟠龙,炉盖呈博山形。盖沿和足均刻有铭文。从熏炉上的铭文及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得知这件熏炉原为汉未央宫的生活用器,汉武帝在建元五年(前136年)十月赏赐给“阳信家”所有,阳信即汉武帝的大姐阳信长公主。它既是宫廷的实用之物,又是中国古代金属雕塑和铸造艺术的瑰宝。2、铜柄即青铜制作的方形壶,用以盛酒或粮食。方形的壶在战国以前叫壶,到了汉代起了个专名叫“钻”,盛行于战国末至西汉初年。3、阳信家铜镶制作工艺精美,形体风韵饱满。肩部刻有铭文“阳信家铜锤容十斗重卅九斤”12字,为小篆体势,字形扁方,刻画凝重方整,与秦代诏版、权量上的文字一脉相承,也与传世汉代印章上的“摹印篆”书法风格相似,是汉代金文小篆书法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出土的自铭为“锤”的铜器,其用途多与盛酒或水有关,还可能兼作标准容量的器物使用。4、铜蒜头壶蒜头壶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因壶口做成蒜瓣形而得名。这件蒜头壶修长的颈部与腹部的圆鼓形成对比,造型端庄秀气,体现了素雅、古朴的审美意识和精湛的制作工艺。5、铜扁壶盛酒或盛水容器,多作古代行军作战时驮在马背上的军用水壶。6、铜洗铜洗为盥洗用具。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代最为盛行。7、铜灶灶是古代用于烹食食物的工具。这件铜灶,单火眼,圆形烟囱,蹄形四足,制作精良,应为西汉时期随葬用的明器。陶灶在全国各地均有出土,而铜灶发现的并不多。在汉代,人们对灶极为重视,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生者要“事死如生”,因此就将死者生前的日常生活器具做成明器陪葬,由此灶成为两汉时期最常见的随葬明器。8、铜斗挹洒器。圆形短柄背面镌刻有铭文“霍平渔家斗重二斤”8字。9、铜臼汉人用来捣药的器具。10、铜温手炉取暖用具。炉身、炉足分别锻制后用钾钉结合,盖沿外侧和炉身下腹外侧镌刻有铭文。11、四神纹染器和阳信家染器器形分上下两层。上层放耳杯,下层是一个小炭炉。它既不是染色器,也不是温酒器,而是一种雅致的食器。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以酱、盐等调味品为佐料,佐料放在耳杯中。考古发掘中所见染器都出自西汉墓。染器的设计很符合汉代人的饮食方式,当时的人们是分餐制,一般是一人一案。有的染炉和染杯上还刻有顺序编号,宴饮时是一人一套,随吃随“染”,有点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染器体现了汉代贵族饮食生活的一个侧面,它是炊器与食器结合使用的一个成功的例证。12、阳信家铜鼎鼎是煮或盛放肉类的食器。盖外侧与鼎腹外侧各刻铭文一处13、鎏铜铜融古代炊器。全器由甑、釜、炉三部分组成。通体鎏金,援操制成,釜肩、甑、盆外侧均刻有铭文。14、提链暖炉锻制,炉身圆形,炉壁镂刻九道竖向条形孔,便于净除灰烬。炉身外设二钮,附提链,外壁刻铭文“阳信家铜炉,容斗五升”二行9字,三条蹄状高足。整个器形规整,简朴大方,为不可多得的汉代炉具。15、铜漏壶

    注意事项

    本文(茂陵博物馆全程讲解词.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