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与实现幸_省略__基于代际支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_贺建平.docx
城市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与实现幸福感:基于代际支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贺建平黄肖肖摘要本研究以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了幸福感理论和代际支持理论,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建构了一个扩展的技术接受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感知有用性显著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态度,感知易用性通过中介感知有用性显著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态度;代际技术支持显著影响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态度、使用意愿、实际使用和实现幸福感:而感知趣味性对使用态度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提出在信息技术程序开发设计上应考虑惠老,方便老年人使用:社会应倡导年轻一代对老年群体的代际技术支持以提升其幸福感。本研究的“代际技术支持”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研究和技术接受模型建构有拓展和贡献。关键词城市老年人、智能手机、实现幸福感、代际支持、技术接受模型作者简介贺建平,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电子邮箱:417536126。黄肖肖,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电子邮箱:5911240。DOI:10.13495ki.cjjc.20200409.003TheSmartphoneUseandEudaimonicWell-beingofUrbanElderly:BasedonIntergenerationalSupportandTAMHEJianpingHUANGXiaoxiaoAbstractThisstudy,takingtheurbanelderlyastheresearchobject,exploresthesmartphoneuse'sinfluenceontheireudaimonicwell-being.Itconstructsanextendedtechnologyacceptancestructuralequationmodelbyintegratingeudaimonicwell-beingandiIitergenerationalsupport,basedon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Thefindingsshowthatperceivedusefulnessoftheelderlyhassignificantlyinfluencedthesmartphoneuseattitude,andperceivedeaseofusehasalsosignificantlyinfluencedthesmartphoneuseattitudethroughperceivedusefulness.Alsotheintergenerationalsupporthassignificantlyinfluencedthesmartphoneuseattitude,usedhttp:/www ki.n<(C)1994-2020ChinaAdmicJournalEltnicPublishingHouAllrightsintentionandactualuseandeudaimonicwell-beingoftheelderly.Butthereisnoevidentlinkbetweenperceivedenjoymentanduseattitude.ThisstudyproposesthatthedevelopmentanddesigningofITprogramsshouldbebeneficialandfriendlytotheelderlyandthatthesocietyshouldalsocallfbrtheyoung,sintergenerationaltechnicalsupportfortheoldtoenhancetheireudaimonicwell-being.TheIntergenerationaltechnicalsupportinthisstudyhasextendedtheinfluencefactorofeudaimonicwell-beingandcontributedtothefurtherdevelopmentofTAM.KeywordsUrbanelderly,Smartphone,Eudaimonicwell-being,Intergenerationalsupport.TAMAuthorsHeJianpingisaprofessorof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IScienceandLaw.Email:417536126.HuangXiaoxiaoisalecturerat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ForeignTradeandBusinessCollege.Email:5911240.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最新人口统计,中国大陆2018年末总人口接近14亿。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7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新华社,2019)o根据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提高到18.2%。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结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陈彬,2016)。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已然到来。当一个社会进入老年化,这个群体在社区和社会中的比重增大。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景:、生活态度以及所为和能为与幸福感就不仅仅是个体存在,而与家庭紧密相连,也关乎社区和社会发展。老龄化社会和老年人的幸福感已成为当下突出的问题和重要议题。目前国内对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于健康、经济和养老制度等方面(刘刚仁,龚耀先,2000;彭丽华,2016;曲夏夏,张红凤,2018:詹婿,赵越,2018)。然而对老年人媒体发展空间以及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在传播学界几乎处于缺席状态(周裕琼,2015)o少量涉及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幸福感关系的发现零星散落于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相关研窕中,这些研究普遍认为互联网使用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王鹏,2014;周广肃,孙浦阳,2017;汪连杰,2018;冷凤彩,曹锦清,2018),但是具体到老年群体上,结论却莫衷一是。有研窕发现以45岁左右为最低点,年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关系(周广肃,孙浦阳,2017);有的表明互联网对城镇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王鹏,2014);有的发现农村居民年龄越高,幸福感水平越高(汪连杰,2018)o这意味着亟待更多不同情境下的实证研究提供实证证据,加深对互联网与老年人幸福感关系的认知。并且,互联网一直在发展,而现有研究却缺乏对具体互联网类型与老年人幸福感关系的认识。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智能手机是老年人接触到互联网最方便的入口。因此,城市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与幸福感的关系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立足实证调研,尝试通过构建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探讨城市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使用与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这项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第一,国内外诸多研究已证实互联网对居民幸福感的意义,但是国内老年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到老年群体上,拓宽了互联网使用与幸福感关系的群体范围,增加了实证证据。第二,2016年以来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以智能化为特征的超联结阶段(方兴东,陈帅,2019),根据老年群体媒介接触的特点,本文从具体的互联网类型讨论老年人实现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探索智能手机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意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参考建议。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一)实现幸福感幸福感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老话题。主观幸福感普遍认同迪纳等提出的概念,即“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通常通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来测量(Diener,Suh,Lucas&Smith,1999)。心理幸福感指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包括六个维度:自我接纳、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机能自主、环境掌控、生活目标和个人成长(Ryff&Singer,2008),社会幸福感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五个维度包括社会整合、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认同和社会实现(Keyes,1998;Huta&Ryan>2010)o沃特曼(1993/2008)以自我实现论为理论基础,兼以自我决定论和自我目的论,整合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建构了一种当代的实现幸福感(EUdaimOniCWell-Being,EWB)概念,指个体认同、发展并利用自身潜能提高和完善其生活意义的程度。并开发了实现幸福感问卷(TheQuestionnaireforEudaimonicWell-Being,QEWB)(Waterman,Schwartz,Zamboanga,RavertfWilliams&Agochaetal.,2010),用以测量个体幸福感实现的水平。该问卷量表包括六个维度:自我发现、潜能感知、生活的目标感和意义感、积极参与活动、精力投入和活动体验。主观幸福感建基于快乐论,仅仅以情感和满意度为评价指标,实现幸福感将“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的“生活目标”“个人成长”等自主性要素纳入其中,关切行动的体验和自我的社会实现。实现幸福感既不同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又包含了其中的合理要素,是主观体验和客观评价相结合,丰富和深化了对幸福感的理解(苗元江,胡亚林,周楚,2011),扩充了幸福感这一理论概念。实现幸福感强调个体所感到其生活中的目标感和意义感(Berrios,Totterdell&Kellett,2018),既有个体的主观体验,同时又有面对新事物和挑战时能够完成有目标的活动行为,并从中实现自我而获得满足感,对于个人发展相较于快乐有更重要的意义(StraUme&Vittersso,2012)o这种新型的幸福感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和谐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研究认为,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于老年人而言,能否接受并使用这种既有难度又能更方便生活的新型通讯技术工具,可视为个人成长和自我肯定值得尝试的目标行为,符合实现幸福感的基本要义,故而采用实现幸福感这一概念。(二)代际支持与老年人幸福感代际支持指家庭上下代在经济上的互惠、生活上的互助和情感上的支持情况,以及共同分享生活体验和生活资源的过程(穆光宗,2002:212)o费孝通(1983)曾将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描述为下一代赡养上一代的反馈模式,认为孝道观念是这种模式的一种反映。国外对老龄化家庭的研究中也发现孝敬责任的规范会对成年子女为年迈父母提供社会支持产生一定影响(SiIVerStein,Gans&Yang,2006)o朗和舒茨(2002)的研究发现更为复杂的代际支持,首先,孝敬自主性强的成年子女比受抚养的子女给予父母的支持更多;其次,子女的情感支持比那些提供工具支持更能让父母感到满意和幸福;再次,子女对父母的信息支持并不能增加父母的满意度,或许父母不会从子女的建议或决策支持中受益。但总的来说,子女自主自愿的孝敬支持(filialSUPPOrt)和关爱对父母幸福感有一定影响。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社会支持、健康自评、代际支持和养老服务满意度被认为是主要影响因索(李月娥,卢珊,2018)o尽管代际支持中子女对父母的“向上”和父母对子女的“向下”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有一定影响(孙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