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铁-大毕庄站~金钟街站盾构区间正常掘进施工方案.docx
1、编制依据、原则11.1 编制依据11.2 编制原则11.3 编制范围21.4 施工所依据的规范、标准22、工程概况32.1 工况简介3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32.3 周围环境情况82.4 工程重点、难点及对策93、施工总体部署103.1 总体施工方案103.2 施工进度计划103.3 施工流程124、项目管理机构及队伍设置134.1 项目管理机构及职责134.2 劳务队伍配备175、机械设备配置计划185.1 主要机械设备185.2 物资储备186、盾构区间施工方案206.1 盾构机选型206.2 正常掘进施工287、区间防水437.1 防水原则及标准437.2 隧道主体防水458、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478.1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478.2 质量保证体系488.3 质量目标及措施498.4 关键技术环节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499、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529.1 安全目标529.2 安全保证体系529.3 安全保证措施5510、文明施工体系及措施6010.1 文明施工目标6010.2 文明施工体系6010.3 文明施工措施6111、环境保护体系及措施6311.1 环境保护目标6311.2 环境保护体系6311.3 环境保护措施6312、应急预案6712.1 安全处理应急领导小组6712.2 应急处理基本原则6812.3 现场处置程序6812.4 应急路线及救援相关单位联系方式6812.5 盾构施工应急预案6913、冬、雨季施工处理措施7513.1 冬季施工措施7513.2 雨季施工措施761、编制依据、原则1.1编制依据1、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46-2008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5、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7、天津市地下铁道盾构法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29-144-20108、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9、天津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指导书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10、天津地铁6号线土建施工第Rl合同段地质勘探图纸11、天津地铁6号线土建施工第Rl合同段盾构施工设计图纸等设计资料12、日本小松TM634PMX土压平衡盾构机相关资料13、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管理文件汇编14、通过对施工场地现场及其周边环境的考察及收集的建筑位置的地形、地貌、道路、水电、材料情况等资料1.2编制原则1、以工程质量为中心,贯彻IS0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保证过程产品和成品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2、保证施工安全,科学安排施工。以GB/T28OOO系列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为标准,保证施工生产活动主体的健康安全符合标准和有关法律要求。3、确保满足工期要求,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采用网络控制技术,科学安排进度,组织快速、均衡、连续施工。4、以ISc)14000系列环境保护体系为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中各项活动符合国家和天津市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要求。5、以天津市城市文明施工、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等有关条例、规定为标准,组织施工生产,使施工活动与天津市政府、市民要求有机统一起来。1.3编制范围大毕庄站金钟街站盾构区间,主要内容包括区间掘进、衬砌、注浆加固、防水等。1.4施工所依据的规范、标准施工过程中所遵照的主要技术标准和规范如下(下列技术标准如有更新版本的,遵照新版本执行)1、国标GB/T19000族标准2、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3、铁路隧道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J0417-2003)4、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5、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8-2002)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7、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9、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46-2008)10、其他有关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理论及施工验收规范等2、工程概况2.1工况简介图2.1区间总体施工示意图大毕庄站金钟街站区间西起位于津大路和慧捷路交叉口的金钟街站,沿津大路东行,至大毕庄站。起点里程:DK3+986,450,终点里程DK4+688.041。左、右单洞长701.591m,总长1403.182m。区间左右线均设置半径为2000m平曲线一处。区间纵断面为“人”字型,左线纵坡坡度分别为:6.832上坡、3%o下坡,右线纵坡坡度分别为:7.114上坡、3%。下坡,区间顶部覆土约为9.311.506m。区间穿越主要地质为粉质粘土层,大毕庄站金钟街站区间采用一台小松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掘进,从金钟街站东端始发,掘进至大毕庄站西端吊出后转场至金钟街站东端再次始发,并掘进至大毕庄站西端结束。盾构掘进划分三个阶段,即始发试掘进段、正常掘进段和到达掘进段,即从金钟街站盾构始发井始发后的100m作为试掘进段,在盾构到达前50m段作为到达掘进段,其余地段作为正常掘进段。即区间DK4+588.041-DK4+688.041段为盾构始发试掘进阶段,区间DK3+986.450DK4+036.450段为盾构到达掘进段。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2.2.1地形地貌及地面环境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属海积冲积滨海平原地貌单元。本段区间位于津大路,场地现状为柏油路,地势较平坦。本段区间勘探孔为不同时期施工,期间津大线进行了道路拓宽改造,导致勘探孔标高有较大起伏,各孔孔口大沽高程介于5.043.05m之间。本区间段盾构穿越地段均为津大路沿线,在津大路和慧捷路道交口处有污水管(报废)、YS管、电力管线各一条,均与隧道成相交行布置。2.2.2场地地层分布及土质特征根据本次勘察资料,该场地埋深约60.0O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成因年代可分为以下9层,按力学性质可进一步划分为18个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之:1、人工填土层(QmI)全场地均有分布,厚度为1.304.50m,底板标高为2.900.35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杂填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0.504.50m,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砖渣、石子、废土等组成。其中在6D-X13、6DB12号孔附近缺失该层。第二亚层,素填土(地层编号2):厚度为0.602.90m,呈褐色,软塑可塑状态,粉质粘土质,含砖渣、石子等。其中在6D-J01、6D-X01、6D-X02、6D-X06.6DB01.6DB06、6DB07、6DB08、6DB09、6DB10、6DB18、6DB20、6DB2k6DB25号孔附近缺失该层。人工填土层填垫年限小于十年。2、全新统上组陆相冲积层(Q43aD厚度为1.104.10m,顶板标高为2.900.48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组成,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本层上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3、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Q42m)厚度为7.009.10m,顶板标高为-0.94-2.77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3个亚层。第一亚层,粘质粉土(地层编号la):厚度为1.003.60m,呈灰色,中密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其中在6D-J01、6D-X02、6D-X09、6D-X10.6D-X11.6D-X12>6D-X13、6DB01、6DB02、6DB04、6DB05、6DB09、6DBlh6DB14、6DB15、6DB16号孔附近缺失该层。第二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1.505.50m,呈灰色,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第三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4):厚度为2.(X)3.70m,呈灰色,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本层各亚层±±质较均匀,粉质粘土(1)、粉质粘土(4)水平方向上分布较稳定,粘质粉土(Ia)水平方向上分布欠稳定。4、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1h)厚度为O.5O1.9Om,顶板标高为-9.O7-lO.3O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组成,呈黑灰浅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有机质、腐植物,属中压缩性土。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5、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D厚度为5.507.50m,顶板标高为10.07l1.46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3.007.50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砂质粉土、粘质粉土透镜体。第二亚层,砂质粉土(地层编号2):仅在ZDZO9、6DB06、6DB08、6DBI0、6DB11.6DB13、6DB18、6DB25号孔附近分布,厚度为0.803.60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夹粘质粉土透镜体。本层各亚层±±质较均匀,粉质粘土(1)水平方向上分布较稳定,砂质粉土(2)水平方向上分布不稳定。6、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Q3eal)厚度为7.7013.60m,顶板标高为16.3117.77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3.509.50m,呈黄褐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砂、砂质粉土透镜体。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2):厚度为1.005.80m,呈黄褐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砂质粉土透镜体。本层各亚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7、上更新统第四组滨海潮汐带沉积层(Q3dmc)厚度为1.Oo2.20m,顶板标高为-25.20-27.42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组成,呈黄灰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贝壳,属中压缩性土。其中在ZD-X04、ZDZ11、6DB07、6DB12、6DB13、6DB17、6D-J01.6D-X03、6D-X04、6D-X05、6D-X06.6D-X07.6D-XO8.6D-X09>6D-X10、6D-Xlk6D-X12.6D-X13号孔附近缺失该层。本层±±质较均匀,水平方向上分布不甚稳定。8、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Q3caD厚度为15.8O21.7Om,顶板标高为-26.60-30.55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4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2.608.50m,一般厚度在6.008.00m左右,呈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砂透镜体。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仅在BDZO7、ZD-X04,ZDZo9、ZDZ11、6DB18、6DB21、6DB23、6DB24、6DB25、6DB26、6D-X02.6D-X05号孔附近分布,厚度为1.203.80m,呈褐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第三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3):厚度为6.0010.50m,呈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