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docx
-
资源ID:1296111
资源大小:58.82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docx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省政府批准实施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目前,规划提出的生态工程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业产业总产值等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但森林抚育和改造、林业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等任务仍然较重,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提升空间很大,林业发展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全省林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依据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实施成效和面临的形势第一节主要成效一、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全省共完成造林2546.6万亩,其中山区生态体系等六大生态工程2192.8万亩,经济林等产业工程353.8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764.3万亩。完成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造林补贴试点、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据调查监测,2012年全省森林面积为5756.5万亩、森林蓄积量为142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2.98%。五年来,除更新造林外,新增森林面积906.8万亩、森林蓄积量129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3.62个百分点。二、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全省新增经济林109万亩、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146.8万亩、花卉苗木98万亩。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521.6万亩,年产量690.5万吨;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达到883.5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万多家,年木材加工能力达到2102.4万立方米;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增加到174.3万亩,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达到360万亩。201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088亿元,全省农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平均达到593.8元。三、固碳减排效果显现林业生态功能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拓展,从发挥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作用向森林固碳、节能减排等新领域延伸。省政府发布的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显示,全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750.27亿元,现有林业资源(森林和湿地)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713.5万吨,相当于全省当年总能耗排碳量的12.64%,减缓了温室效应,实现了间接减排,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四、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开展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活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4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县19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单位21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含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23个。建成林业生态县134个。林业系统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5处,总面积757.1万亩;共建立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17处、湿地公园10处,41.2%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共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4处,总面积386.3万亩。林业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生态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专栏1: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标2007年规划目标2012年森林覆盖率(%)19.3621.8422.98森林面积(万亩)5050.15468.435756.5林业产业年总产值(亿元)430.077601088林业生态县(%)8096.4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649586.03沟、河、路、渠、湖库周边宜绿化地段绿化率()63.39585造林总面积(万亩)2750.222546.6森林抚育和改造(万亩)2724.24764.3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情况(国)10035第二节面临的形势一、林业资源总量不足,建设任务艰巨根据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我省森林面积在全国列第21位,人均森林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第20位,人均森林蓄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分布不均,60%以上林业用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布在豫西伏牛山区。森林结构不合理,以纯林居多;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湿地保护率不高。全省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山区还有550多万亩地处偏远、立地条件差、造林困难的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需要完善提高,生态廊道需要提高建设标准,1600多万亩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亟需抚育和改造。二、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林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绿色、有机生产体系不健全;花木标准化生产滞后,优良品种数量较少,单位面积产值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7%;绝大部分速生丰产林缺乏有效的抚育管理,生长量低。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多数林业企业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技术装备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精深加工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林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刚刚起步。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旅游业发展缓慢。2012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比值为52:40:8,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o林业经济效益不高,为农民增收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三、基础设施薄弱,支撑保障能力不强省级投资实行“以奖代补”,有些省辖市、县(市、区)财政投资到位不足,支撑体系没有按规划要求建设,营造林单位面积投资标准低,部分造林质量不高。林业资源管理和监测手段落后,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薄弱,良种使用率低,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人才队伍、林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基层林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森林防火监测控制能力薄弱,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不断增大。滞后的林业支撑保障能力与艰巨的林业建设和资源保护任务不相适应。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升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林地集约、产业集群、人才集聚,充分发挥林业在“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兴林富民,实现“双增”(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长),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提升林业生态省建设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原做出新的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巩固林业生态省建设成果,强化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围绕生态改善、粮食稳产、环境宜居,重点提升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围绕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增加供给,重点提升绿色富民产业体系;整体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和支撑体系建设。二、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山区、丘陵区立地条件差的困难造林地及生态区位重要地段以发展公益林为主,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以发展商品林为主;平原区在完善农田林网的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及工业原料林。转变发展方式,从数量扩张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效益。积极保护现有林业资源,通过示范带动,打造精品工程,提高造林质量;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业发展质量。三、依靠科技,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以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推广应用、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不断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有场圃改革,形成林业改革全面推进的态势,为新时期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用体制机制创新为林业发展提供动力,用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四、改善民生,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着力发展民生林业。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做到生态优先,寓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之中,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兼顾。第三节建设目标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省森林面积、蓄积稳步增加,林种树种结构趋于优化,森林、湿地等系统功能大大增强,木材及其他林产品有效供给稳步增长,林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一、总体目标造林(含新造林和更新造林)1374.54万亩,森林面积达到61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5%。森林抚育和改造1708.9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736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10130万吨以上,年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达到6080亿元以上。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780亿元以上,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60个。农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平均达到100o元。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达到130个。专栏2:总体目标指标2012年2017年目标指标属性森林覆盖率()22.9824.5约束性森林面积(万亩)5756.56140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1422717360约束性林业产业年总产值(亿元)10881780预期性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个)1160预期性农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元)593.81000预期性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个)23130预期性二、具体目标沟、河、路、渠、湖库周边宜绿化地段绿化率达到95%以上,平原农区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稳定在95%,城镇、社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以上。林地生产力达到4.O立方米/亩。 主要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750万吨。 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49.4万亩。 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达到930万亩,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340个。 商品材年产量550万立方米左右,人工林商品材供应率达到90%左右,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森林防火瞭望覆盖率达到95%,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湿地面积达到43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4%以上;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90%以上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80%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至II13%o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达到20个。专栏3:具体目标指标2012年2017年目标指标属性沟、河、路、渠、湖库周边宜绿化地段绿化率(%)8595预期性平原农区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8695预期性城镇、社区建成区绿地率(%)2331预期性林地生产力(立方米/亩)3.14.0预期性主要经济林产品总产量(万吨)690.5750预期性花卉苗木种植面积(万亩)174.3249.4预期性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360930预期性林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个)7671340预期性商品材年产量(万立方米)451550预期性森林火灾受害率(%。)11预期性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54预期性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万亩)757.1800预期性科技进步贡献率(%)4852预期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11.613预期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