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2024年选举对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的深层影响.docx
-
资源ID:1295347
资源大小:40.01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台湾地区2024年选举对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的深层影响.docx
台湾地区2024年选举对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的深层影响摘要:民进党籍候选人赖清德以40%左右得票率赢得台湾地区2024年“大选”,折射出台湾政治运行机制已经偏离了“多数人共识决策”的良性轨道,正面临着代表性不足和“少数人对多数人暴政”的困境。在台湾地区不断异化的政治生态中,选举作为落实民主的载体,反而有可能成为限制民主的工具。在“选举机器化”驱动下,岛内蓝绿白三方势力将塑造非对称化竞争的景观,民进党全力扩大绿营基本盘,国民党则试图在泛蓝阵营外拉拢中间力量,民众党在蓝绿夹杀情势下短期可扮演关键少数角色,但中长期则会逐渐式微,岛内政治版图将由传统的蓝绿对决走向“绿营”与“非绿阵营”的博弈。在政治极化、民粹蔓延等多种思潮叠加影响下,台湾政治生态遭遇权力失衡、民主失灵、治理失能、社会失和的恶性循环,自我纠错和修复机制同步退化,逐渐沦为“劣质民主”典范。在“台独”意识形态驱动下,赖清德或将诉诸激进手段,在两岸政策上冒险冲撞,台海和平可能面临重大隐患。关键词:2024年“大选”;岛内政局;“台独”;民进党;代表性断裂;两岸关系2024年1月13日,台湾举行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二合一选举”。由于非绿阵营分裂叠加“弃保”效应未能发酵,导致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坐收渔翁之利,该党首次迈向第三任期。赖清德被称为“台独金孙”,长期标榜“台独务实工作者”身份,被称为“加强版李登辉”“升级版陈水扁”和“冒进版蔡英文”,“暴冲”可能性不容小觑。未来赖清德或将加速“台独”布局,威胁台海和平,需要高度警惕。一、“蓝败绿胜”底层逻辑与赖清德对民意非代表性根据台湾所谓“中选会”估算,本次选举全台设置17795个投票所,选务工作人员超过20万人,选举人数约1950万人,其中“首投族”(首次拥有选举权的选民)约占102.8万人,共投出了1394万票,投票率约为71.86%。其中,民进党“赖萧配”(赖清德、萧美琴)获得558万票,约占40.05%;国民党“侯赵配”(侯友谊、赵少康)获得467万票,约占33.49%,落后民进党91万票;民众党“柯吴配”(柯文哲、吴欣盈)为369万票,约占26.46%。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国民党取得52席,虽重返第一大党地位,但未能过半,只是脆弱的第一大党;民进党获得51席,失去对立法机构的掌控权;民众党8席,成为蓝绿争相拉拢的关键少数1o整体观察,民进党虽胜选,但得票率不足41虬这说明“民进党并不能代表岛内主流民意”2,也暴露了台湾政治体制正面临着多重困境。这些困境除了学界已经广泛关注的政治极化3、民主赤字4以及民粹主义之外5,还有严重的代表性断裂的风险。(一)“下架民进党”的氛围与民进党的“惨胜”2024年“大选”中赖清德仅获得558万票,与2020年“大选”时蔡英文的817万票相去甚远,相差259万票。背后原因是,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治理无能,导致民怨四起,“民进党不倒,台湾不会好”“新潮流不散,台湾毁一半”“票投民进党,青年上战场”等声音不绝于耳。2024年“大选”前,岛内60%左右的受访者都期待“换党做做看”。最终的投票结果也与这一民调高度契合,即60%左右的民众都拒绝把票投给赖清德和民进党。在这种情势下,为何赖清德依然可以胜选?其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民进党当政优势。民进党集行政与“立法”权于一体,将公权力变现私用,通过直接撒钱、开“空头支票”等方式收买人心、冲高选票。民进党政策买票,债留子孙,债务高达5.9488万亿新台币,台湾已陷入深度透支型社会,平均每位岛内民众(包括新出生婴儿)负债28.7万新台币。民进党此种操作虽不利于台湾长期发展,但有利于民进党短期选举。二是美国力挺民进党。在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升级情势下,美国评估民进党当政更有利于美国对中国大陆打“台湾牌”。在台选举期间,美国故意通过拉高对赖接待层级、与国民党候选人侯友谊切割等方式,为民进党提供策应。而在民进党胜选后,美国国务院第一时间就发去“贺电”,声称“期待与赖清德合作”6。三是在野大联盟破局。国民党与民众党“蓝白合”虽符合民意期许,双方也谋划已久,但最后一刻功亏一簧,未能形成“在野大联盟”,导致民进党坐收渔翁之利。在岛内民意基础“绿大蓝小”格局下,叠加其他多种因素,国民党无力终结“台独”势力当政状况。四是民众的分裂投票。2022年“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胜,在全台22个县市中,一举取得15个县市的“执政权”。民众为了防止国民党独大,在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倾向于票投民进党,但为防止民进党一党独大,又在立法机构选举中,支持国民党,以国民党来制衡民进党7。毫湾政治格局出现民进党掌控“高层”、国民党在地方占优,民进党手握行政主导权、国民党在立法机构占优的制衡格局。(二)选举结果对民意的偏离与民进党的信任危机2020年台湾“大选”时,蔡英文获得817万票,得票率为57.13%o时隔4年后,赖清德仅获得558万票,得票率为40.05%o降幅如此之大,让外界惊诧不已。2024年“大选”,台湾民众共投出1394万票,但合计有800多万票投给了侯友谊和柯文哲,而没有投给赖清德。这意味着,赖清德还未上台,政治代表与民众之间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裂隙与信任危机。一是固守绿营的基本盘。经过民进党多年操弄,特别是陈水扁、蔡英文时期的“文化台独”“教育台独”布局,岛内民意绿化严重,民进党不断扩大自己的基本盘,控制台湾选民结构的35%到40%左右。在历次重要选举中,民进党都会以巩固基本盘作为首要职责。从最终投票结果来看,赖清德40%左右的得票率与绿营在台湾政治生态中的力量分布基本吻合。2008年民进党最低谷时,时任民进党籍候选人谢长廷的得票率为41.55%o这显示,赖清德的得票率已经创造了民进党发展史上的新低,只能依靠绿营基本盘“保命续命”,在此之外无法开拓出新的票源。二是失去中间选民支持。民进党2016年重新上台后,治理荒腔走板,民怨沸腾不已。从台湾年度汉字评选结果中,可以窥斑见豹。从2016年的“苦”、2017年的“茫”、2018年的“翻”、2019年的“乱”、2020年的“疫”、2021年的“宅”、2022年的“涨”以及2023年的“缺”,每个字都精准浓缩了岛内社会意向与民怨。民进党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也引发了台湾民众特别是中间选民的高度不满。而赖清德本人的表现,也让很多中间选民彻底看清了其顽固偏执的人格。2023年12月开始,有关赖清德老家违章建筑的消息持续发酵,“赖皮寮”一词瞬间在台湾岛内“火出圈”,更有网友调侃“万物皆可赖皮”。这一系列流行语的背后,折射了赖清德与主流民意的渐行渐远。三是无法延续青年力挺。2016年台湾“大选”前,民进党曾向年轻人画下美好“大饼”,许下空洞“承诺”。但时隔八年之后,台湾青年彻底看清了民进党的真面目。由于民进党治理无方,台湾除了“缺水”“缺电”“缺地”“缺工”“缺人才”,近些年又添上了“缺蛋”“缺药”和“缺安宁”。在此过程中,台湾年轻人自然也深受其害。目前,全台湾平均失业率为4%左右,但青年群体的失业率则高达12%左右。此外,对青年群体的低薪问题,民进党也消极以待,无力解决。与此相伴相随的是年轻人不婚不育导致的出生率下降,2015年马英九在位时期,台湾新增人口为21.4万人,但到2023年新增人口仅为13.9万。当认识到被民进党欺骗之后,在2024年“大选”中,很多台湾青年根本不愿意出来投票,即使投票,也只是把票投给柯文哲,而非投给赖清德和民进党。(三)民主政治的衰退与民进党威权专制的形成一是“多数人被少数人绑架”。赖清德能侥幸获胜,并非因为自己“优秀”,而是因为“非绿”阵营分裂。从投票结果来看,赖清德只得到40%左右的票源,这意味着60%的投票者都没有把票投给赖清德。在得票不过半、未能获得多数人支持情况下,赖清德和民进党却能胜选,这属于典型的民主胁迫,即“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政“,也就是台湾的前途被少数人给绑架,而多数人只能默默接受,无力更改木已成舟的结果。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内生性阻力。在三党都不过半的情况下,理论上来讲,台湾应该进入第二轮选举,由排名前两位的候选人进行重新选举。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法国、土耳其等,都采用这种模式。台湾之所以未能开展制度改革,主要是因为民进党作为既得利益者,已经不愿意进行相关选制改革。在2000年“大选”时,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39%左右的得票胜选,尝到只有首轮选举的甜头。此后,民进党既是“球员”又是“裁判”,不愿意对既有体制“自我革命”。久而久之,这就会导致台湾的选举制度问题丛生。三是劣币驱良币的逆淘汰机制。2024年“大选”中,民进党得票数减少了258万,得票占比较2020年“大选”下降了17个百分点。赖清德虽侥幸过关,但已成台湾地区“少数领导人”。代议民主政治的本意是借由政党之间的自由竞争,产生比较优秀的政治领导人和民意代表8o“非绿”阵营六成左右得票却无法“下架民进党”,这反映出目前台湾选举制度已经背离了“选贤与能”的初衷。这必然会滋生逆淘汰的政治生态,而台湾民众则是最大的输家。(四)维护和平的主流民意与民进党的政策选项赖清德虽然胜选,但岛内的主流民意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近年来,虽然饱受新冠疫情和民进党当局阻挠等多种因素干扰,但两岸交流依然稳中有进。例如,在经贸方面,“两岸经贸合作动能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大陆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强力支撑”,这也为岛内民众带来了积极的获得感9。目前,岛内主流民意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动荡,要过好日子不要过苦日子,两岸要交流而非交恶,两岸要对话而非对抗。从岛内多项民调来看,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人数都在80%以上。例如,2024年2月,民进党当局突然叫停来大陆的旅游团,被岛内民众痛批朝令夕改,“不顾业者死活”10。未来赖清德和民进党应该放下身段、倾听民意,如果与主流民意背道而驰,最终必然被民意所吞噬。二、多数不支持却胜选的悖论与台湾政治的生态困境2024年台湾“大选”表面看来蓝绿白“三赢”,即民进党继续当政,国民党跃升为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第一大党,民众党成为关键少数。这样的选举结果和政党格局表面更有利于权力制衡,但选举过程却与选举本意相去甚远。本次选举人数约1950万人,投票人数为1394万,赖清德得票数为558万票,这意味着至少有836万票不支持赖清德,但赖清德依然可以胜选。这说明台湾正面临着“选举超载”、“民主赤字”11、“以民主之名的独裁”、“戕害自由的权力游戏”等多种弊病12o(一)民主运行的失灵:实质民主与形式民主的分离目前,台湾政治逐渐由普遍性转向个体性,由弓金调主流强势转向强调边缘、弱势,由注重经济身份转向注重文化身份。这必然会导致族群认同碎片化态势,强调“个人的即政治的",传统秩序、共同体权威不断流失、社会共识不断消解,个人至上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野蛮扩散,党争出现“部落化”格局。此前“建基于同一性之上的代表性”受到广泛质疑13,而基于个体性和差异性的代表性却大行其道,但因为各种诉求纷繁复杂,多为个性问题而非共性问题最终变得“不可代表”或“无法被代表”。整体性的缺失也进一步加剧了台湾政党的部落化趋势,蓝绿白基本盘各自为政、互不妥协,完全将共识和协商搁置一旁。一是“架空的民主“。从程序上看,台湾民主制度用几年一次的票选剥夺了民众参政议政的权利,民众除了投票以外,并无真正参与政治的机会与途径。选举之后,公权力被少数寡头集团绑架,当政者往往背弃对选民的“遵命”承诺,转而为支持自己胜选背后的利益集团服务,民众的福祉只是其考虑的次要因素。由此可见,选民只是台湾地区政党精英“竞选游戏”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群众演员”或者“道具”。这意味着,在投票之前和投票之后,所谓的民主与民众基本绝缘。台湾民主对于民众来说只是形式上的民主,实质上是统治精英的民主。二是“一秒钟民主”。台湾民众只有在数年一次的选举投票时才享有民主,才有存在感。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