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清代回屯京旗生活述论.docx

    • 资源ID:1277518       资源大小:26.1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清代回屯京旗生活述论.docx

    清代回屯京旗生活述论摘要为解决驻京八旗的生计问题,清政府曾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几朝移驻京旗满洲闲散回屯至东北地区的拉林、阿勒楚喀、双城堡、呼兰从事屯田活动。为了使这些京旗更好地适应回屯生活,在乾隆朝移驻初期,清政府给予京旗优厚的待遇,出发前发给置装银,到屯后发给立业银,用于采买衣服、籽种、农具、车辆和碾磨等,但由于京旗素来不知节俭,银钱到手随即荡尽,为此,嘉庆、道光时期,清廷改变了对回屯京旗的管理模式,其所用器物均由吉林地方事先代为准备。此外,京旗到屯后所需的米粮、庭院和住房等也都事先配给齐整,并在回屯区内建有相应的水井、街道、桥梁、驿站等基础设施。京旗的到来加强了东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种植棉花和养蚕等技术相继传入东北地区,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关键词清代;回屯京旗;京旗生活为解决驻京八旗生计问题,实现旗人回归故土、长养子孙的目的,清政府从乾隆初年开始,历经嘉庆、道光两朝,直至光绪朝,运用官方权力和财力组织实施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举措,史称“京旗回屯”。具体而言,乾隆九年(1744)和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分别移驻750户、250户京旗闲散满洲回屯至吉林将军所辖的拉林地区(今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共建12所屯庄;乾隆二十一年(1756)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每年移驻500户,共计2000户京旗满洲闲散回屯至阿勒楚喀的海沟、洼浑、西沟、霍济墨四地(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每地建置8所屯庄;嘉庆十七年(1812),清政府再次下令组织3000户京旗满洲闲散回屯至双城堡(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但最后移拨到位的京旗仅为698户;光绪十年(1884),清朝移拨京旗满洲闲散9户至黑龙江将军所辖的呼兰(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对于这一持续一百多年的政府性移民问题,目前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1,但因史料阙如,回屯京旗的生活问题并未见详细论述。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汉文档案及其他相关史料对回屯京旗的生活状况进行梳理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回屯京旗的衣服器用等物乾隆初年,国库财力丰裕,清廷给予回屯京旗的各项待遇都极其优厚,其衣服器用等物均由朝廷发放银两自行置办。乾隆九年,在京旗移驻筹备之时,清廷即规定,”启程之前,每户宜赏银五十两,用以置装;启程之时,照例拨给口米、马料外,另给车各二辆;到彼之后,每户再赏银三十两,用以立户”1。比照清代八旗官员的俸禄标准,这笔赏银可谓是备极隆渥2。虽然在后来的具体移驻过程中,每户80两赏银的数额未变,然而,由于清廷担心这些京旗素来不知节俭,在备置车马、衣服等物时极有可能支用过度,到屯后反将无银可用,遂将在京应发的50两置装银改为30两;到屯后应发的30两立户银改为50两。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变更极为必要。因为很多京旗行至盛京(今沈阳)便已将出京时发给的30两银子悉数用尽,无法继续前行,负责护送的拉林副都统巴尔品无奈之下只好动用原本准备至拉林再行发放的50两,每户先发放5两,才使京旗得以继续前行。当回屯队伍行抵吉林将军首府吉林乌拉时,为购买家用器物,巴尔品又发给每户15两立业银。抵达拉林后,为立家业,巴尔品又发给每户15两立业银,剩余的15两立业银暂存于拉林副都统衙门库内,于来年春耕之时再行分给。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自清朝定鼎中原之后,旗人生活的一切所需均由国家供给,他们早已养成了不知搏节,奢侈成性的陋习。这些京旗到达拉林后,仍是积习难改,不足一年的时间立业银两便被渐次用完。为了维持这些回屯京旗的生计,乾隆十年,巴尔品不得不向朝廷奏请发给回屯京旗每户每月银一两,以补衣用等项。几经反复,清廷最终批复,每年再拨帑5000两白银用于回屯京旗“采买奴仆、置办牛具及应行酌量补贴之处”3,即每户京旗每年给银5两。虽然这笔帑银主要用于“采买奴仆、置办牛具”,但其中“应行酌量补贴之处”则给了巴尔品更为灵活的使用权限。根据档案可知,其中用于京旗衣服器物上的花费有:“时至五月,满洲内尚有不得单衣者,经核查后,于八旗极为困难之二百八十三户,每户买给大白布二(匹),用银四百七两五钱二分”,“冬令满洲无皮袄者甚多,有的虽有一衣遮体,但子女厚衣不足。经核查八旗无皮袄者五百六十人,遂派官赴吉林乌拉、阿勒楚喀采买粗羊皮袄五百六十件分给之,用银八百九十四两九分”,“为给未得皮袄之四百三十三人之子女添置衣服,每人分给七钱七分五厘有零,用银三百三十五两八钱九分”4。可见,这5000两帑银用在贴补衣物上的费用竟然高达1637两5钱。这一方面是由于拉林地区较京城寒冷,回屯京旗多为贫困之家,冬衣准备不足,更主要的是由于刚开辟的回屯之地所种粮食尚且不足,根本无法种植棉花,更辗法织出棉布,所有衣物均需用银采买。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在2000户京旗移驻时,清廷同样规定京旗起程时“支整装银三十两,沿途支给口粮、喂马草束、车价。到彼支给立产银五十两”1238,其他所用籽种、农具、车辆、碾磨、喂牛草豆等物,以及盖造收粮仓房,均照之前回屯100o户京旗之例办理。嘉庆和道光时期京旗回屯双城堡时,由于朝廷财政困难,更重要的是为了应对京旗银钱到手随即荡尽的陋习,清廷改变了对回屯京旗的管理模式,其所用的器物均由吉林地方事先代为准备,每户配给“耕牛二条、牛样二个、籽种谷一石、木轮车一辆(绳套全)、犁杖一副、犁碗子一个、千斤一副、怀爬信子一个、锌子一条、锄头一把、镰刀一把、镶头一把、大斧一把、铁锹一把、顺锯一把、铐子一把、钢刀一把(二人合使)、石磴子一个(二人合使)、碾子一盘(四人合使)、石磨一盘(四人合使)、喂牛木槽一个、喂牛黑豆二市石、喂牛草五百束、大小铁锅二口、水桶一副(扁担全)、木锹一把、大缸一口、水瓢一块、盆子一套、碗四个、盘子二个、铁勺一把、木勺一把、菜刀一把、案板一块、笊篱一把、席子三领、大簸箕一个、苕帚一把、口袋二个、竹箸一把、油灯一盏、水柜一顶、条桌一张、机凳二个、木炭二百斤、火炉一个、小米二十石(合仓石五石)、家鸡四只、小猪二口、食盐十斤、苏油十斤、盘费钱十千、铁火箸一副、咸菜十斤”243-44。以上这些器物均由吉林将军在备用银两项下动支。此外,由于移驻的京旗闲散多为赤贫,加之本身又不谙耕种,初到此地,基业未立,生活不免拮据。道光六年(1826),清廷规定,“每年十二月内每名赏钱十二千文,以为添补农器、衣服之用”1。按照当时的市价1两白银可兑换制钱2400文,这“十二千文”就只有半两白银,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比照乾隆朝每户给银5两,相差很多。当时清廷还规定“每名只给五年,以后各习惯种地,毋庸再给。嗣后陆续裁减”3164。但翻检史料,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此笔费用非但没有裁减,反而不断增多。自道光二十四年(1844)起,双城堡的每户京旗又可额外领到京钱30吊,一般是在头年十月内“放给一半,俾及时添补衣履”2。政府一再贴补京旗生活所需,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清政府施行的回屯举措并未完全实现让京旗自食其力的最初目的。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京旗的到来,种植棉花和养蚕等技术也相继传入东北地区。早在乾隆六年(1741),清廷先期派遣大学士查郎阿等人到东北相度移驻之地,他们曾见到威远堡边门以东一带“除棉花外,凡谷麦、杂粮俱可耕种”3,这说明乾隆初年东北地区仍无棉花的种植,然而到嘉庆末年,在今辽宁铁岭地区棉花开始获得丰收,甚至出现了“南客携数万金至彼贩运”2204的境况。不过,此时双城堡回屯区内的广大屯垦官兵穿衣用布仍需至直隶、山东等地贩运,为此,深知“十亩之谷,不敌一衣之费。终岁之勤,不得三冬之暖”2204的吉林将军富俊在路过铁岭时,便购得棉籽,于官署之后园试种。之后,在双城堡屯田过程中出力最多的谪官王履泰又带来了棉花图说摘抄五则一书,其内容包括棉花的种植、汲灌、锄苗、摘尖和采桃,其法甚详。富俊立即派人再次赴铁岭购买棉籽,并于道光元年(1821)将此植棉法公布于众。同时,他要求自“道光二年始,各旗将每牛录所管旗人、各厅将每乡约所管民人,每年种植棉花若干晌,于秋成后分别具报。惰者罚之,其勤而有功者将奏之朝廷,加以奖励,小则给以匾额,重则赏以官爵。享其利且荣其身”2205。富俊之所以热衷种植棉花,除棉花可以解决回屯地区兵民的穿衣问题外,还因植棉之利大于种谷,“种谷每晌收五六石以上,价每石一千五百,计之不过得市钱十吊。种棉每晌最少收净花六七十斤,以中价每斤三百计之,值市钱二十吊上下”2205。另外,“棉植打尖、摘桃,一家妇子皆能为之。且棉籽可以打油,其利倍,其事亦甚便”2205。此外,富俊还在回屯地积极发展养蚕业。嘉庆和道光之际,奉天的桑蚕业很发达,此时的吉林却无放蚕之家,原因就在于旗民不敢私占山场,恐怕触犯禁例。为此,道光元年富俊特意颁示晓谕:“无论旗民,俱准踩觅放蚕山场,开明四至,旗赴旗官,民赴民官,呈明具报委员查勘无碍者,本将军、副帅发给印照,准令放蚕,永免租课,以广农利。”2207随后,富俊又派王履泰专门督率劝课双城堡屯丁于隙地种植柘树,教以蓄蚕织茧。然而,因养蚕较种地为易,随之出现了回屯京旗等“多有情愿赴山养蚕,屯丁纷纷摇动”2173的现象,为此官府又不得不对此加以限制,“拨给两丁蚕场,应令其具结开垦二十晌地后方给放蚕执照”2173,以免舍本逐末现象的发生。在富俊的倡导下,双城堡的植棉养蚕业逐渐发展起来,当地的旗民开始穿上家织的土布和丝绸衣服。二、回屯京旗的饮水与口粮水是生命之源。大量京旗来到东北大地进行屯垦,人畜用水量极大,为此,在历次的京旗移驻过程中,清廷和地方官员都非常注重供水施的建设。乾隆七年(1742),清廷在制定京旗移驻预筹事宜时,即规定“每村宜挖井四口”1。乾隆十八年(1753),吉林将军傅森与拉林副都统满福等在为京旗回屯选择地点时,特意强调“其井挖四五丈至十丈不等出水”2o在满文档案中也时常看到在京旗到来之前,官府必先将所用之井挖好的记载。如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初八日,洼浑地方官府即已将明年移驻五百户京旗的“八个村屯每屯计井四口,共计三十二口,均已挖得“3。在双城堡京旗到来之前,先由吉林、盛京等地的东北旗丁将生地垦成熟地,而这些旗丁是逐渐到双城堡的,因此,当地的水井也是逐渐增多的。如皇朝政典类纂载,挑派吉林、奉天旗人三千户为屯丁,“分中左右三屯,为百二十屯,每屯凿井二,每井给银十八两”4。但在双城堡屯田纪略中则记载,最初筹备屯垦方案时定每屯挖井一眼,三十人共用一眼井。239后因每屯屯丁多至一二百丁,再加之官给耕牛及自养驴马需要饮水,往往不敷使用,于是,“每屯增添井一眼,以裕食用”3150。道光三年(1823),因为京旗的到来,每屯再添两眼井,这样,双城堡同拉林、阿勒楚喀一样,每屯有井各四眼。之后,再未见有增添井眼的记载。在口粮方面,由于京旗初来乍到,地方官府拨给一定的口粮。不过,在不同时期亦有所变化。750户京旗于乾隆九年十月到达拉林地区后,按照清廷行粮标准,“以每户七口计,每日每口发米八合三勺5,按各自到达之日起计,发给一年整十二个月口米”6,以使京旗能食用至第二年秋收。移驻阿勒楚喀的2000户京旗均于每年二月份到达,所以最初定“每户以七口计,每口每日给米八合三勺,以伊等到达之月起,至秋收共给八个月米“7。据档案可知,在京旗到来之前,海沟八屯先期仅收获“谷一千六百七十一石零六斗,稗子四十九石七斗,葬麦八百二十九石二斗。以上三项粮谷,共计二千五百五十石五斗”8。其垦地所获之谷物远不能满足回屯京旗的日常所需,为此,地方官员不得不详细查明京旗的实有家口数目,发现“七口之户极少”1,遂决定嗣后移驻之京旗皆宜按实有家口计给口粮,不足之处再从拉林仓储内动支拨给。嘉庆、道光时期,双城堡京旗每户到屯后支给“小米二十石(合仓石五石)、家鸡四只、小猪二口、食盐十斤、苏油十斤、盘费钱十千、铁火箸一副、咸菜十斤”244。光绪十年,九户回屯京旗出边抵北团林子时,每户也“筹给小米一石,高粱米一石,粳米五斗,秫秸一千捆,足供半年之用”2249。通过这些口米等日用品的发放配给

    注意事项

    本文(清代回屯京旗生活述论.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