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1272696
资源大小:20.4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全市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docx
全市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城市要发展、我该干什么”成立调研组,对关市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工业园区、酒钢公司等8个项目建设和产业提升改造情况,分别召开强工业行动和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调研汇报座谈会,同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当地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以期借鉴“他山之石”完善关工业园区发展思路。一、基本情况关工业园区年由原省经贸委批准设立,年经省政府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园区主导产业凸显,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构建,综合实力已位居我省和西部同类开发区前列,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低碳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等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省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考核“双第一”,连续十一年荣获优秀省级开发区、连续四年荣获优秀省级高新区称号。年入选“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排名第位,连续两年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开发区。目前,高新区正上报工信部,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产业布局合理优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因地制宜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呈现“一区四园''产业分布格局。建园以来,共计投入财政资金亿元,已建成道路总长公里,绿化面积万平方米,水、气、暖管网公里,污水处理站两座,供电线路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远景规划193.58方公里。(二)政策支持不断强化。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2+6+N”产业体系要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稳定经济增长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四强”行动实施意见、强工业行动计划(20232035年)等政策措施,统筹政策和资金向园区倾斜、资源和要素向园区投入、产业和项目向园区聚集。(三)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年末,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8.7%;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27.8%。社会贡献度持续增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投、税收(大口径)、就业五项指标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32.1%、20.83%、54.42%、31.25%o首次跨入全省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8个工业园区行列(5个国家级、3个省级),经济实力排名第六,在全省47个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经济总量已超过省委要求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所在市GDP20%以上的目标,已成为关市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经济发展的主载体。(四)主导产业优势凸显。立足工业比较优势,园区构建起“清洁能源一预焙阳极一电解铝一铝材”“精品钢材一装备制造一高端合金一新型建材“,即钢、铝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年末,园区钢、铝产业合计完成工业产值亿元,占园区工业产值的80.13%,主导产业支撑牵引作用日益凸显。(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和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制定出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6+1”政策体系,为企业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守信践诺的诚信环境。年月至月,园区中小规模纳税人享受减税降费达万元。二是落实省委关于领导干部包抓联企业部署。全市副地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抓联企业46户,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6月3日设立为“关企业家日'市政府每季度开展“企业家交流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塑造“嘉快办、逾难关”等政务服务品牌。三是开展专班服务。建立“一企一档”问题库,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重点行业“一行一案”,落实包抓产业专班服务制,主动靠前、跟进服务,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嵌入政务服务各环节。(六)招商引资质效并重。贯彻落实全省招商引资大会、全省强工业行动推进大会暨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精神,聚焦钢、铝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3年来,落地园区项目17个,甬金22万吨精密不锈钢板带、索通20万吨锂电池高端负极材料及配套、大友公司工业硅矿热炉等项目相继建成。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40.4%,占全市固投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3.46%提升到20.83%,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七)晋升等级扎实推进。-是强化组织引领。成立市级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出台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筹建高新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运行管理框架。二是强化规划引领。正在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20212035)(待评审),规划打造“一核两区”产业格局(以工业园区为核心,酒钢工业区和四。四生活保障区为两区)。三是强化创新引领。出台促进科技创新、“瞪羚企业”认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平台培育等政策。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65.61%,较上年提高了13.13个百分点,增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71%,居全省首位。园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发明专利授权量57件。(八)齐抓共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园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开发区区域发展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园区对市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开发区作为全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区作用。(九)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开发区(工业园区)立足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产业赋能行动,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中医药、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产业格局,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能电网六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引进优质项目,促进我省光伏产业链实现上下游贯通。工业园区坚持智慧园区建设,建成“智慧监管平台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中医药生产及加工循环产业集群。经济开发区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加快项目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强化保障,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市上下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各项部署,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严格落实干部包抓联企业“六必访”等制度,不断强化要素保障,服务效率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认真做好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的文章,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年,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累计承接东中部E业转移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个,内资实际到位金额亿元。(十一)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施“强科技''行动,有效发挥开发区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集聚优势,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研发创新投入力度逐年加强,不断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开发区成为全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年,省级开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家,新增从业人员万人,累计认定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个,省级及以上“双创”平台个,全年新授权发明专利数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亿元。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十四五''以来,工业园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经济总量不够大、投入产出比较低、创新驱动力不足及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一)在体制机制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活。目前园区管委会仍然沿用行政管理模式,人财物相匹配、责权利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机构设置、人事管理、薪酬待遇等均属事业单位性质。二是简政放权力度不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省级工业园区职责职能相关文件规定,应赋予园区市一级的审批管理权限落实不够到位。三是市场化运营程度不高。经营园区没有形成市场化、公司化理念。同时新筹建的产业发展公司在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资本运营、土地预储备、投融资服务等功能作用方面还需努力摸索。(二)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一是亩均投入产出低。园区目前亩均投入少、“亩产''回馈少,投入与产出都较低。二是闲置土地多。据统计,截至年月,园区正常生产企业家,占比58.19%;半停产和长期停产企业家,占比41.8%,占地万平方米。三是企业经济体量小。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家,占园区纳统企业的17%,不足五分之一;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只有31户,占比9.39%,不足十分之一;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只有14户,占比4.24%,不足二十分之一。(三)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一是节能降耗压力较大。全市节能降耗任务主要集中在园区,与创建国家高新区综合能耗的目标还有差距。二是骨干企业受能耗“双控”影响增产较难。园区内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大宗建材产品受能耗“双控”和国家压减产能政策限制,不能达产或充分释放产能,进而影响产值正常增长。三是尚未编制双碳规划。年月,中央印发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就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作出决策部署。但园区尚未编制“双碳”规划,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方面提前谋划不够。(四)在打造“六个典范''城市方面。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六个典范”城市总体要求,结合园区发展现状,一是在打造“产城融合”典范方面谋划不深。园区发展与城市融合度不够,有产无城,三产配套设施不够齐全。二是在打造“地企协作”典范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围绕企业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公共服务等保障措施,与酒钢等地企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三是在打造“绿色发展”典范方面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面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受投资需求量大、科技研发能力弱、市场不稳定等因素制约,园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五)经济总量偏小,实力普遍较弱。整体来看,园区地理布局分散、起步晚,普遍存在发展规模偏小的问题,距离完成“省级开发区经济总量占所在县市区比重达到20%以上,百亿级园区达到个,力争再创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年,省级开发区中,生产总值突破或接近百亿元的开发区仅有个;生产总值在10亿元50亿元和10亿元以下的开发区分别有个,生产总值在50亿元以下的开发区占总数约90%O部分园区存在的差距和短板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培育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吸引高端科技型企业;大部分园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有限。(六)产业层次偏低,集群化发展不足。一是发展质量不高、增速不快。大部分开发区原材料初级加工企业居多,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能力有限,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集群影响力。二是彰显功能特色的中小项目产业链条关联度还不够高,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不完善,区域内自我配套能力偏低,行业延伸、集聚效应尚未显现。如大型链主企业,与其产业链相关的配套企业入驻园区较少,引领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七)体制机制不畅,管理服务能力不强。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不够,部分开发区和行政区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工作还不到位。部分园区管委会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人事管理、薪酬待遇等没有根本性创新突破,园区内生活力和动力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二是简政放权力度不够,人财物相匹配、责权利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三是市场化运营创新不足,尚未捋顺园区管委会和经开区公司关系,公司运营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足,没有发挥出招商运营、融资开发、产业培育、土地预储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八)科技创新不足,缺乏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园区普遍缺乏高新技术企业,年,省级开发区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