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南宁市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docx
附件2南宁市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为推进南宁市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快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目标,全面落实南宁市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四大重点任务和十二大重点工程和行动,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努力建设世界绿城,进一步擦亮绿城名片,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二、实施目标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3%和16%(以自治区下达的为准),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完善,绿色生活理念、绿色消费观念基本普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三、主要任务(一)构建现代化循环产业体系1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1)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对标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推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节能降耗改造,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大力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可靠性高、寿命长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积极申报国家绿色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3)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对“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在化工、造纸、水泥、制糖、酒精等行业领域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4)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家居等产业,鼓励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建材等领域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和建材绿色化,积极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工厂。(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5)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围绕产业链接循环化改造、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污染治理集中化改造、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等“四大”改造,加快推进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开发区(园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按自治区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六景工业园区、江南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开展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宾阳县黎塘工业园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6)推进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2022年底前,完成南宁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广西一东盟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成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广西一东盟经开区管委会,南宁经开区管委会)(7)开展园区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市场化运营、按效付费、社会监督新机制,争创国家级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等部门,各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8)推进绿色园区申报创建。加快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园区,鼓励和支持南宁高新区、六景工业园区、江南工业园区申报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园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南宁高新区管委会、横州市人民政府、江南区人民政府)3 .提升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9)提高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以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包括粉煤灰、煤渣、白泥)、建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培育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探索固体废物高效综合利用产业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政园林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IO)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规范生产、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等,实现大宗固体废弃物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4 .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11)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完善南宁市城区、县、乡镇、村多级回收网络,推动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销售服务网络,开展废旧物资回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住建局、发展改革委、供销社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2)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南宁市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园、广西桂物资源循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和发展,打造废铝、废钢、废纸、废塑料及废弃电器电子产业循环利用产业链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自然资源局、商务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3)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规范二手商品市场的发展,促进南宁市二手商品在定价、交易、售后等全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二手商品的环保有序流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4)创建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积极争取纳入全国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名单,编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示范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5.加强塑料污染治理(15)加强一次性塑料使用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限制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推广使用绿色材料制品、可再生品、可降解品、可拆解再利用产品等。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文广旅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6)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大塑料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积极组织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7)推广塑料替代产品。推广使用可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引导消费者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引导和整合塑料(含可降解塑料)制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6 .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18)落实执行快递包装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各环节监督管理,推进快递包装材料源头减量。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19)加强电商和快递规范管理。严格落实绿色快递包装产品采购和使用的引导和约束机制,减少一次性塑料泡沫箱等的使用,规范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处置。到2022年,全市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85%,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4万个;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6万个,全市基本实现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0)推进快递包装源头减量。加大绿色循环共用标准化周转箱推广应用力度,积极配合自治区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7 .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21)促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住宅、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推广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筑路材料制备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研发推广建筑垃圾减量化控制技术及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成套技术,促进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政园林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2)推动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大力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新技术,构建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循环产业链,提高建筑垃圾回收、储运、分类处理能力。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政园林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3)创建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积极争创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利用试点,在条件合适的城区、开发区配套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立建筑垃圾收集、分类、直运和再利用一体化的资源化利用机制。(责任单位:市市政园林局、住建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8 .促进废旧机动车(含车用电池)循环利用(24)大力推动废旧机动车回收利用。加快南宁市跨境再生资源产业园、报废机动车拆解处理与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报废汽车、电动车、摩托车等机动车拆解及深加工,构建废旧机动车拆解加工循环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横州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25)加强骨干企业培育。培育废旧机动车(含车用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研究制定支持汽车拆解行业企业发展政策,促进报废机动车流入规范、专业的回收拆解企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信局、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6)规范废旧车用电池回收利用。以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电动自行车动力铅蓄电池和锂电池、启停铅蓄电池为重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协同上级主管部门建立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体系。支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专业回收企业、梯级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共建回收网络。配合自治区开展车用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27)强化退役动力电池领域应用。推行退役动力电池在储能领域的二次应用,开展退役电池作为铁塔基站储能电池应用试点,提高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9 .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28)提升再制造产业规模。建立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旧件回收、再制造加工体系,壮大发展再制造产业。支持再制造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实施一批再制造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29)构建造再制造产业链。推动再制造企业与上游废旧资源回收、拆解企业以及下游汽车、工程机械售后维修网点,建立产业协同关系,形成“旧件回收拆解再制造零部件终端产品”有机衔接的产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