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碳达峰工作方案.docx
2024年碳达峰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扎实推进全区碳达峰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总方针,聚焦“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实施能源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行动、交通运输低碳建设行动、节能降碳提质增效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低碳科技创新引领行动、碳汇基础能力提升行动、绿色低碳生活倡导行动、碳达峰试点创建行动等“十大行动”,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经济结构低碳转型,社会发展绿色转变,完善全区碳达峰工作组织保障、统计核算制度保障、金融税收资金保障、交流合作智力保障,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打造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美丽二、主要目标区碳达峰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在市里统一部署下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通过实施具有特色的达峰路径,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能源结构低碳优化为主要抓手,把握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达峰目标按时完成。“十四五”期间,全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明显优化,特色优势产业比重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化水平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重点领域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全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煤炭消费总量逐步减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初步建立,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碳汇能力稳步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新增能源需求全部通过非化石能源满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下达指标,全区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三、重点任务(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重要物质保障,化石能源消耗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坚持安全平稳实现碳达峰目标并有序降碳,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1.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落实化石能源消费控制制度,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全区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合理控制石油消费。积极配合市发改委推进市燃气配套改造工程、市华润燃气1.NG储备站项目建设,提升天然气、成品油等输送能力,加强储气设施建设,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大力实施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工作。积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推进终端用能领域电能替代,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终端用能设备的电气化率。严格控制建材、焦化、化工等行业燃煤消耗量,保持非电用煤消费负增长。加快全区天然气的发展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区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制定区新能源发展规划,统筹全区新能源开发工作。大力推进光伏开发,探索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创新“光伏+”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光伏+水面、农业、林业”和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风电开发,统筹推进生物质和城镇生活垃圾发电发展,积极开发地热能。到2030年,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24万千瓦以上。(区发改委、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生态环境局、区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工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区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要加快工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碳达峰。1.推动工业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打造低碳产业链,进一步发展零碳、负碳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建设若干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心,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智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制造”新模式。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优化发展建筑陶瓷、水泥制品等产业,开发推广非金属新材料、新型海绵材料等新型绿色建材。有序引导建材企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加强原料、燃料替代,推广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新型建材产品,开展木竹、非碳酸盐原料替代。提高水泥生料中含钙固废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鼓励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广应用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清洁化能源以及智能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共性技术。(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生态环境局、区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推动陶瓷行业碳达峰。积极推进陶瓷行业能源结构转型,增加清洁燃料的使用,推广电气混合模式、屋顶分布式光伏的开发利用。应用现代化发展模式加强能源管理,有效降低碳排放。建立烧成窑、干燥窑等设备用电、用气、废气排放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数字化管理降低用能成本。应用节能新技术,对现有工艺加大节能技术改造。积极研究清洁生产实验,探索陶瓷行业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细分陶瓷领域产品结构,探索与产品性能匹配的多元化减碳应用场景。(区工信局、区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区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行动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落实绿色低碳要求。1.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倡导低碳规划设计理念,推进城乡绿色规划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我区综合能效提升。推进我区安全系统建设,打造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韧性。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创建行动,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行施工管理和绿色物业管理。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落实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推进低碳城市、绿色城镇、绿色社区、绿色矿山建设。(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住建局、区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严格落实建筑绿色低碳要求,提高新建建筑设计建造水平。持续提高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开展高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试点示范工作,机关办公建筑、国有企业投资的公共建筑等率先开展示范。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推行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建立健全建筑能效监管系统,开展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探索建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及能耗信息公示和披露制度。落实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制度,实施基于限额指标的用能价格差别化政策。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机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有效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规范化应用,积极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建设。充分利用工业建筑、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屋顶等资源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构建农村现代能源系统,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强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动新建农房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建立基于屋顶光伏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发展以光伏发电为核心的新型直流微网,增加农村用能供给。加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积极推广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用装备和灶具。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鼓励有条件的区域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建设规模化沼气或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发电上网。(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区发改委、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交通运输低碳建设行动着力提升绿色发展管理能力,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管理性、技术性节能减排,加强行业环保监管,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资源,推动绿色生态的公路、铁路等建设,努力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建设,促进全区交通运输绿色发展。1.提高运输装备低碳化水平。科学投放高效低耗、节能环保运力,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更新淘汰老旧车辆,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及时报废老旧车辆和高耗能高碳排放车辆,减少污染。推进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增、更新公务用车优先使用新能源车辆。通过实施购车补贴、开展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鼓励居民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积极培育电动汽车消费市场,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非营运交通领域运输设备低碳化水平。(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市监局、区机管局、公安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系统。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加快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应用,推进多式联运、接驳运输、滚动发班等先进的组织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公共交通与步行、自行车、小汽车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条件,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为主体的绿色出行系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增强全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3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虬(区工信局、区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循环低碳建设与运营水平。大力推行新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设计与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公路、场站等周边区域的绿化美化。推进公交场站、客运场站、火车站等低碳设施建设,利用公交场站铺设分布式光伏等,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新能源利用率。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加快推进商超、车站、社会停车场(库)等公共服务场所公用充电桩建设,逐步形成新能源车量充换电设施服务网络,保障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需求。实配合市发改委打造市区新能源汽车充电网,搭建新能源汽车智慧充电线上管理平台。到2025年,建设30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打造智能绿色物流。积极推动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区与制造业、农业的深度融合,构建物流公共信息云服务等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加快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化物流设备的应用推广,提升物流业智能化水平。加快构建重点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形成集约、高效、绿色、智慧的城乡配送网络,推进城市配送业态和模式创新。(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节能降碳提质增效行动落实节约优先方针,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加强“两高”项目准入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1.增强节能管理综合能力。加强对能耗情况分析预警,完善能耗“双控”考核制度,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约谈、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