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系馆调研报告.ppt
实地调研:郑州大学建筑系馆实例调研: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学院实例调研:湖南大学建筑系馆目录调研目的:通过对郑大建筑系馆的实地调研,了解建筑系馆的内部基本功能空间组成及各功能空间的合理分布成果,并解决垂直、水平交通问题,学习空间组织、形象设计及室外景观营造与教学楼建筑的协调统一方法。调研内容:调研郑大建筑系馆形体与周围建筑、室外环境的关系,出入口的设计以及不同人流的组织,馆内教学、辅助及管理空间的组合,以及采光通风的设计等。整体造型:郑大建筑学院由彭一刚建筑师设计,主持建造。它与与其所连的土木学院共同组成U字形平面,位于郑大工学院园区。整体来看建筑为长方形盒子,表皮为灰白色的清水混凝土,但在尽端楼梯处做了竖向造型处理,并配之以工学院通用的明黄色,点亮整体建筑。但将它与其他系建筑作比较时,并没有从外观上发现明显的不同之处。入口与外部环境设计:该建筑体块主入口的设计独具匠心,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四根柱子,对称分布在入口两侧,上面刻有院系名称,既能起到路标的作用,同时也引导作用。入口处的黄色框架似门,是一个边界,界定了内外空间,同时他也起到了一个框景的作用,其明亮的黄色与背后的灰色建筑对比强烈,同时呼应楼梯处的竖向黄色体块。进入U型体块围和的院落以后,可以看到两栋主建筑中间的连廊部分。该连廊为两栋主建筑的连接体,且在二层开门向外设计为空中绿化,美化环境。连廊本身为玻璃与混凝土结合,用作系院管理用房空间,既现代又具有教学楼管理用房的稳重感。建筑系馆内部入口设计较简单,在这里彭一刚老先生,设计了一个折线型的入口雨棚,对内外界限进行烘托,虽然简单但是和建筑主体的清水混凝土设计很协调。功能分区:郑大建筑系馆的一层是实验室,二层是多媒体教室,三层到六层为教室,都为A区。办公用房位于建筑东部B区及连廊C区部分,能分区明确,动静分明。为了采光的需要,在设计中引入了中庭,所有的教室等主要功能用房都围绕中庭布置拥有良好的采光。一二层的中庭南面部分是展览庭,供各年级学生学习交流和展览使用。在中庭设置了一部单跑楼梯,分散高楼层下来的人流,避免拥挤。每层设7个教室,并在楼梯与建筑与连廊交叉处设置了一些交流休息场所,努力营造一种适合学习交流的环境。在人流组织方面,由于辅助用房较集中一二层,和其他层的东部,在东部又增加了一部楼梯,这样人流就很好的分开了。一楼入口处的展览与交流、讨论空间一层的引光中庭与单跑楼梯二楼南部的展览空间位于入口上方,展览着郑大建筑学院各年级的优秀作业,相信能对后辈的我们起到一定的引导、指导作用。位于建筑东部的楼梯间三楼的专业画图教室A区教室间活跃空间的交通廊道光与影的处理:连廊处的一侧落地玻璃窗,自然地将光引进室内,将C办公区点亮。主建筑尽端的楼梯间采用全通透玻璃,不仅在外部装饰了整体立面,更将室内空间从光影上变得丰富。A区中庭顶部的玻璃屋顶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作。阳光从上方洒落下来,让光与影在室内随时间自由挥洒变化。建筑的A区与B区、C区相接处总有两处类似的空间。即可以作为大家讨论方案、思想碰撞的地方,又可以作为大家闲暇时休息、放松的场所,并且在必要时也可以作为专业理想的评图场所。具有灵活多用,活跃建筑空间做成的作用。这次调研很顺利的结束了。但这次的调研让我觉得建筑学的学生更应该多接触、了解自然,从自然中汲取设计的灵感,就像从感受建筑内外与光影的变化影响来做出更贴合自然光影变化的设计一样。当然。我还学到了很多变换空间的手法,例如,用等距排列的悬空的廊道将空间划分,既保证了中庭天井的采光效果,又将教学楼建筑中每个班级单位明显区别开来,还与建筑的附属功能区自成边界。当然,这座建筑中也有一些小小的问题,就如那些悬空的廊道的尺度略微有些小,中庭也有些狭窄,给人以局促感。总体来说,这次调研给了我很多体悟,也能使避免我设计中的许多问题,并给与我设计的大方向。建筑概况:建筑师:Feilden Clegg Bradley Studios地点:英国曼彻斯特,Cavendish Street面积:17320.0 sqm年份:2013设计概念:新大楼主要考虑各种艺术与设计学科的相互关系,鼓励21世纪的学生彼此合作,享受交流,而非总是强调个体差异。大楼拥有一扇巨大的前窗,它为自己的产品而感到骄傲,向每一个路过的行人展示这些作品。FCB工作室设计的曼彻斯特艺术学院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活泼的工作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一栋7层高的垂直画廊,连接了现存20世纪60年代落成的艺术大楼(即查塔姆大楼)以及新工作室大楼。这个垂直式画廊既作为展览场地展示了学院作品,亦作为橱窗展示了学校自身。二层平面图一层平面图剖面图可以看出建筑内部复杂的交通流线和各个大开敞的空间 建筑材料方面,采用了不同等级和质地的混凝土营造出多样的内部氛围。楼梯间采用了粗糙的混凝土板材营造出一种工厂的美学效果。中央大厅则采用了双层高度的预制混凝土石柱。通往美术馆的楼梯扶手两侧则使用了橡木衬里装饰,这样的对比设计在原本生硬、严肃的设计上增添了一份平和与柔美的质感。这座建筑拥有开放性的思维。而这开放式的工作室营造了一种合作的、激发创造力的工作氛围,学生以及MSA当代设计领域优秀的工作人员可以在此完成紧密的项目工作。这种紧密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思想、技术以及方法的交流。工作室同时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这个轻型、探索性的环境里。制作者有话说:调研这座建筑是因为它和郑大都拥有开放式的挑高入口、入口的单跑楼梯和悬空的廊道。虽然都拥有给人以促狭的感觉,但却也体现了空间的更多可能性,并做到尽力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而两者在悬空的廊道上目的并不完全一致:郑大的则更倾向于对于中庭天井的满足透光的需要,而该建筑则干脆将其发展为一种特色,语言,符号,更具代表性和倾向性,并且对于大多数楼梯的设立也“乱来”,悬于空中,横于场内。这些恰恰给人以一种秩序和空间序列明确的感觉。建筑概况:工程名称:湖南大学建筑系馆设计时间:20022003年项目负责:魏春雨建筑设计:魏春雨 宋明星 李煦 齐靖建筑层数:地上5层 地下1层建筑面积:5000结构体系:多层框架建筑高度:22.90m设计概念:衍生 现代主义 清晰逻辑 空间解放 与环境的协调性 建筑总平面图平面构成一层平面图三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湖南大学建筑系馆不像前两个,它没有内庭院或者是天井,但却在平面上实现了许多变化。并且在多楼层,多区域的平面上,很好的实现了功能分区,使人流最少的相交。当然,这与建筑内的多部楼梯有很大关系。立面处理:把普通的硬质界面通过建筑形体的处理,故意将其断裂开来,使面具有体的某些特征,并结合周围的软质界面,改善建筑及其周边空间环境。并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构成。新系馆东立面是比较典型的复台界面处理,将三层以上部分挖空,以下部分单独拉出形成个体,这样就在面中建构7几个层次,并结台竹井、廊桥、桂花树等元素共同软化了这个硬质界面。建筑系馆墙面与环境设计墙可以承载光影,通过墙的阻隔、分割与围合,可以阻断外界的喧嚣与繁杂。由于基地南北面宽不大,而东西面相对较宽,考虑北向为学校主通路,喧嚣异常,通过北面的整体实墙可以构筑人为的心理及视觉屏障,同时营造一种过渡场所由整体实墙面刻意分离与界定,中空部分吸纳人流。建筑系馆材料选择该建筑采用水刷石,一是水刷石给人以一种稳重的感觉,二是着与湖南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符合调研总结:对这三个例子的调研,让我发现了一些教学楼类建筑的设计手法,也认识到并感受到各种成果给人的实际使用感受,这些都能对我的设计方法做出一些提示性地帮助,大有益处。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