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教版四下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192118       资源大小:124.48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四下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学设计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唇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一一日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知道人工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3.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唇、沙漏等。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地球月球太阳太阳钟四课组成,这四课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两层,形成平行逻辑结构和延伸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除了认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还要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重点是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从而了解太阳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也为第四课打好基础。第四课侧重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愚等计时工具,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四课的侧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先了解某个天体的客观特征,然后探索该天体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并将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应用于实际。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2)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3)认识排序号课题课时1地球12月球23太阳14太阳钟1总课时5第5课地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 .通过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陆地板块和地形地貌。科学探究:1 .能从海岸观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的猜想。能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寻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 .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到蓝色气球上的活动,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3 .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反思等。科学态度:1 .在科学探究中,懂得要用实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2 .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知道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2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的历程。【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懂得用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教学难点】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模拟球面实验仪、地球仪、小帆船、小红旗、红绳、实验记录单、六大板块贴纸、蓝色大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创设情境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小活动。让我们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现在我们离地球很近,我们看到地是?(平的);渐渐地渐渐地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们在太空中了!我们看到地球是个(球体)地球什么形状?(生:球体)你说?(生:球体)2.过渡: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都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古代的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板书:地球的形状?)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视频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把地球看成平的作铺垫。二、阅读与交流1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请同学们先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科学书P14)教师巡视,提示:边看边想,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2 .结合阅读材料,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指名两三个学生说)讨论交流:古代的人一开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生:天圆地方地是平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说法都有,但都认为地是平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人活动范围小,有这样想象和猜测正符合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在当时没人认为地球是球体。相机板书:天圆地方、平的)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发现了问题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引导学生思辨,了解古人的猜想符合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并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形成新的假设。三、操作与探究(一)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1 .人们在海岸观船中发现了什么?(生: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于是怀疑?假设?你说?(生: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当我们发现问题,有了猜想,接下来要怎么做?(生:做实验)2 .集体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引导:这个实验,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怎么做?(生:模拟模拟帆船在球面上航行)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蓝色的卡纸和小船,你看这个实验可以怎么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其他同学呢?还有想说的吗?对,我们可以把卡纸两端往中间收拢形成拱桥状来模拟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注意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是否符合现实。操作员开船的速度要慢;为了观察得更准备,所有观察员在操作员的对面,平视观察。(PPt出示实验记录单)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 .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实验时间到!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坐好,面向老师。同学们,你们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观察到什么现象?符合现实吗?所以你们的发现是?(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给你们点赞!(生鼓掌)帆船回港先看见后看见球面船帆船身我的发现:帆船在球面上回港的情况符合现实,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5 .师:既然大地的表面是不平的,它可能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预测:半球体、椭球体、圆锥)相机板书。6 .提问:还可能有这么多形状,那么根据事实,我们可以推翻哪些形状?师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7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只有半球体、椭球体和球体符合现有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亚里士多德又通过月食来推断大地的形状。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月食?(微课视频:月食)8 .根据月食的形成,同学们对大地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引导学生再次思辨,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相机板书: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设计意图:由海岸观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分组实验前作充分的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与注意事项再开展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从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情况中推断出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过渡: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体,那么只要从起点出发必然可以回到起点。基于这样的想法,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1082天又回到了出发地,用亲身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1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活动记录P5),并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 .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师:下面正式开始(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各小组随着老师的引述,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各小组请准备!准备好了吗?我宣布,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旅启航啦!(PPT帆船鸣笛启航)师结合学生准备情况作出如下适当提醒:起点是欧洲的?(西班牙),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巴西)。一路南下航行4个月发现一个平静的港湾,命名为(“圣胡利安港”探险船队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一一“麦哲伦海峡”。穿过海峡,便到达了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那里,麦哲伦和当地的土著发生冲突不幸身亡。船员们继续未完成的航程,横渡印度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历时108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四下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