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知识的写作思维品质提升策略_1.docx
基于概念知识的写作思维品质提升策略作者:李宗蔚作者简介:李宗蔚,广州市真光中学。原发信息:语文月刊(广州)2022年第202210期第27-30页内容提要:议论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概念的知识指导学生写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写作的能力与素养,还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品质。文章结合相关例题,探讨活用概念知识,促进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辨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关键词:概念知识/议论文写作/思维品质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23年01期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思想活动的智慧结晶。人类的思维,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具象、形象的思维,如果离开了概念,就会迷失在现实万象和思想的混沌中。徐贲教授的公共说理十八讲明确指出:"清晰的概念对于任何一种理性、逻辑的说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议论文写作中,概念往往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议论的起点。在议论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概念的知识指导学生写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写作的能力与素养,还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品质。一、活用概念知识,促进逻辑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一)活用定义的知识,提高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包括内涵与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指的就是概念的内涵。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这些"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可理解为“深刻”指标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或"事物内在的关系"。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界定概念的内涵,往往能使文章表现出“深刻性"。那么,在议论文写作中应该如何界定概念呢?下定义是最常见的方法。定义是在不改变目标事物本身的前提下,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常见的定义方法是"被定义概念二种差+邻近的属"。在议论文教学中,下定义又往往表现为"A是B"的判断句式,如2019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中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一句,就是对"劳动”下的定义。给核心'概念下定义,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最主要的方法。定义概念要遵循准确、抽象、深刻的原则,这对普通学生而言是有一定要求的。但在现实中,这方面的教学往往被处理得很简单,只流于"概念就是是什么,就是判断句”这样表面的形式,因此需要在议论文写作中教给学生一些定义的知识与方法,以消除认识方面的思维迷雾,发展及提升写作思维。定义的方式分为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功用定义、关系定义四类。以事物的性质作种差下的定义叫性质定义,如"生活中真正的强者,是拥有强大的实力而不滥用其力,具有强势的地位而不滥用其势,目光高远,心态谦逊,善于反省,不断进取的那一类人"(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核心概念),强调的就是真正的强者与普通人、"伪强者"在性质上的差异。又如"所谓自画像,是指青年人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鞭策、自我超越和自我规划所展现的内在形象、灵魂画像"(2020年全国In卷作文核心概念),突出了“自画像"在写作情境中的本质属性。发生定义是用事物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如"新青年精神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中国青年积极参与反帝反封、救亡图存的斗争而产生的进步精神"(2019年全国II卷作文核心概念),揭示的是青年精神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对象的功用作为种差的定义叫功用定义,如"距离是防疫的围墙联系是抗疫的支撑”(2020年全国新高考工卷作文核心概念),这两个概念的种差揭示了"距离""联系"在疫情中的功用。至于关系定义,则是通过揭示被定义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如"青年精神是有别于老年暮气的一种充满朝气与激情的精神"(2019年全国II卷作文核心概念)一句,就是揭示“青年朝气"与“老年暮气”二者关系的定义。在议论文写作中,上述四种定义方式是定义概念的主要思维路径,也是表现“深刻”的主要思维路径。其中,性质、发生、功用等三种定义方式能够“透过表象看事物的性质、发生、功用等方面的本质”,关系定义能够”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在写作的时候,既可以单独使用以体现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也可以综合使用以体现思维的丰富性。(二)运用划分的知识体现议论逻辑,提高思维品质的深刻性1 .运用划分的知识组织行文思路,体现严谨而富有美感的结构逻辑划分是以对象一定的属性作标准,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在逻辑上,划分能指出同一个概念所包含的种概念的区别,以获得对对象的更具体、更清晰的认知,便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在议论文教学中,划分的知识特别适用于文章的谋篇布局。如2018年全国ID卷的论述类文本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核心概念是"文明弹性",作者界定概念后再划分为三个种概念"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展开论述,整篇文章由此呈现出一种严密有序,层次分明的总分、并列式结构。同样的例子在2019年全国I卷的作文中也有出现,如将核心概念"劳动”分为体力、脑力劳动,或分为求真、求善、求美的劳动等,既体现了概念的丰富,也体现了逻辑的层次。这种方法能够广泛地应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帮助学生锻炼结构能力和逻辑思维。2 .运用概念的多重内涵体现议论逻辑,提高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概念往往具有多义性,在不同的视域中,同一个概念可以表现不同的含义。与此同时,概念又往往具有复杂性,在相同的视域中,同一个概念又可以表现出多重本质。概念的内涵不能划分,但可以借鉴划分的思路,灵活运用概念的多重内涵进行写作,以充分体现议论的逻辑,有效地提高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举个例子,2019年全国II卷作文的核心概念“青年精神",其内涵可以是多重的,如"责任与担当”“奋斗与奉献""自立自强""家国情怀”等。无论是在核心段落中逐点展开议论,还是以此为纲架设文章的整体议论结构,都能体现清晰、紧密、有序的议论逻辑,也能充分展现"青年精神"丰富的、深刻的内涵,使议论更有说服力和表现力。运用概念的多重内涵进行议论,也可以理解为借用概念的本义与引申义、常见义与新解义等方法体现议论逻辑,在写作中发展思维品质。二、活用概念知识,促进形象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品质的灵活性(一)运用描述外延的方法展现形象思维,提高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概念的内涵是高度抽象而聚合的,外延对应的对象则可以是具象而分散的。在议论文写作中,概念内涵的提炼与抽象并不是T牛容易的事情。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准确、深刻地定义概念,则可以考虑灵活运用描述外延的方法表现概念的核心思想。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写作者的生活经验,在外延中选择典型性的事物、场景进行具体描述,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表达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如广东省2019年高考作文佳作让心中燃起劳动之火中,有对于"劳动”这一概念的精彩描述:劳动究竟是什么?也许你我都难以精准概括。但请大家环视四周:那堆砌整齐的一砖一瓦,是工人们的劳动;那干净整洁的一道一路,是清洁工的劳动;那骄傲成长的一草一木,是园丁们的劳动.甚至连我们写下的一笔一划,也是各自的劳动。你我都在以劳动丈量时间,用劳动编织生活,无需刻意找寻,在校园里随手定格,你都可目见汗水,劳动的汗水在熠熠发光。劳动,它就在你我身边。作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联系现实生活,描述了“劳动”外延中的几个典型事物,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劳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语言形象,思维灵活,表现出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二)用比喻阐释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现思维逻辑,提高思维品质的灵活性用比喻手法阐释抽象的概念,是借"本体概念"与"喻体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展现概念内涵的方法。与常见的概念定义法相比,这种方式更显灵活,而且能形象地展现议论的思维逻辑,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直接、优美地向读者敞开概念的内涵。如广东省的两篇考场佳作,就是极佳的示范:劳动,既是指引人们迈向幸福的光亮灯塔,亦是延续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让心中燃起劳动之火)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波而上到达理想彼岸。(逐劳动之光扬时代之帆)"灯塔""小舟"两个比喻,从功用的角度展现了劳动的价值,可谓形象贴切,令人印象深刻。三、活用概念知识,促进辨证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品质的思辨性(一)运用二分法辨析概念,促进辨证思维的培养二分法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划分方法。它是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根据,把一个属概念划分为正、负两个种概念。前者反映对象”是什么",后者则反映对象"不是什么".正如福柯所说,当你试图回答"什么是知识"的时候,你就同时在试着回答"什么不是知识",它们两个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如2019年全国I卷例文中的一句:劳动不是负担,而是承担;劳动不是痛苦,而是欢乐;劳动不是愚笨,而是创造。借助"不是而是”的句式,作者运用二分法对“劳动"作了正负两面的辨析,全面、深入、辨证地揭示了概念的内涵,使议论更具思辨色彩。(二)运用比较法辨析概念,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比较法与二分法不同,二分法是对同一个概念进行正、负两面的划分辨析,比较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揭示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如相近、相反、辩证统一等。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比较辨析法,既可以突显不同概念的内涵,彰显彼此之间的区别,又能构建不同概念之间的有机关联,使文章更深刻,更有思辨性。如2021年全国甲卷写作中对"可为与有为"两个概念的比较辨析:"可为"时代为青年“有为"提供“精神滋养",搭建追梦舞台,是青年T弋的成长土壤;"有为"是青年在"可为"的时代浪潮中直面现实,积极作为,勇挑重担的人生态度,是躬身入局,践行梦想,铸就伟业的豪迈气度与青春风采。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通过对"可为""有为"两个概念进行比较辨析,不但体现了联系的思维,还体现了辩证的思维,增加了论证的思辨深度。四、活用概念知识,促进创造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品质的独创性(一)从词源的角度对概念进行分析,展现独创思维概念和指称概念的词语,在创制之初都有其原初意义,其后在历史的流变中,意义还会有增减变化。严格来说,分析概念的原初义及历史流变的种种意义,都属于分析概念多重内涵的范畴。但概念的词源分析离不开一定的词源学功底,对古汉字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种分析更富有文化色彩,在创作中更能彰显议论的创造力及独特个性。如对2019年全国I卷的核心概念作以下词源分析:"劳”字的甲骨文作从二火、从衣,表示灯火下缝缀衣服的辛劳。后来将"衣"字旁改写作旁,其下从力,表示屋内灯下劳作的意思。到了今天,劳动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其中包括了自强、踏实、勤劳、持恒等传统美德和奋斗、敬业、创造、追梦等时代精神。对“劳动”的词源分析,展现了“劳动"在历史流变过程中的不同内涵,在新的议论语境中赋予了这一概念独特的意义,整段议论富有文化色彩,展现了思维品质的独创性。概念的词源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不必强求。但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古文字知识,在写作中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二)对概念词语进行分解,展现独创思维概念的分解与划分不同,分解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如"男人""女人"等,是对"人"这一概念的划分。而"头""手""脚”等,则是对"人"这一整体事物的分解。这里谈的不是概念对象的分解,而是借用这种思维,对?旨称概念的"词语"进行"分解""拆分",从而更精细地分析组成词语的文字的含义,达到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语文内涵的目的。如2019年全国II卷出现过的“青年"这一概念,在写作时可以分解为"青""年"两个字进行分析:青年,青,可理解作青春、青涩;年,可解为少年、年华、流年。从正面看,青年一词可理解为青春年华,充满朝气、活力、希望,即便不能在少年时仗剑走天涯,逐梦“青”云之上,至少也要独守一方青青田园,耕耘朴实而平凡的人生。从反面看,青春也可以理解为"青涩"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