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红楼梦》人物的发型研究.docx

    • 资源ID:1158396       资源大小:21.4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红楼梦》人物的发型研究.docx

    红摩人物的发型研究在我国近代的历史上,发式风俗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标志。小说红楼梦受当时服饰制度的影响,发型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式。试通过对原著中男性和女性发型和发饰特征的归纳分析,结合两个民族的服饰制度和等级制度,来揭示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发式状况和社会文化特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服饰制度,尤其是满汉两族的发式风俗和演变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红楼梦;发型;文化特征;服饰制度“发型”指头发的式样,古代称“首服”“首饰等。这里的“首饰”指“发型”,即发髻的样式。红楼梦中人物发型的描写颇具笔墨,在此摘取原著中的相应语句,加以分析说明。以下分别阐述男子和女子发型的特征。-男子发型1.男子发型的描述。第3回写宝玉在家打辫子:”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到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第5回写宝玉:“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CTT99Mo第8回写宝玉:“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第15回写北静王:“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第63回:“芳官在剃发之前:头上眉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2.男子发型的分析。汉族自古以来就是总发为髻,即留全发、洎髻。推说始于春秋战国之间,汉族男子早期的辫发,并不剃去任何头发,约束几股也不定,盘在头顶(或挽成髻),不是编得很长垂在脑后,像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各式各样的编发发式那样。考古学者在中国辽宁昭乌达盟地区和库伦旗地区发掘的辽代古墓内绘有壁画,一律是剃头,前额留两给头发,分垂两耳之前或之后。1编发作辫,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常见发式,例如契丹、蒙古、女真、满族都辫发。女真族是“辫发重肩,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妇人辫发盘髻”;契丹人的辫子藏于帽内;蒙古族的辫发多作双辫分列于左右耳旁;满族从女真旧俗,半?S半留,只留颅后头发,垂于脑后。而宝玉的发型并不完全合乎满族习俗,在已能编成大辫时,仍在周围留有短发并编成小辫。第21回中,又专门提到“并不总角”,“总角”是中原汉族儿童传统的发式,一般是集发于顶,编成小髻,左右各一,形似双角,可见宝玉所梳发式有别于汉族儿童,又类似于另一种童子头样式一鸦角,即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的剃去,前发下垂至额,两侧的头发编成小辫。对于宝玉的发型,邓云乡在红楼风俗谭中认为是作者创造出的假辫子,2而王云英的从化红楼梦gt;谈满族服饰中则认定正是当时八旗世家子弟的通常打扮,他们在辫子上用珍珠、宝石或金、银坠角来装饰,一方面限制辫子随便摆动,另一方面显示豪富,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反映。3另外,在郭若愚的It;红楼梦gt;人物的服饰研究中认为是为了带冠而不能将短发剃去。4等等说法,意见各一。就本人一点浅薄的认识:冠自皇帝时便己有了,属汉族习俗,秦汉时期朝中文官有进贤冠,法官有法冠等称。5而满族统治时头上所戴称为帽,作者给宝玉带了各种华丽的冠,照理也应配以汉族发式,然而当时所处时期的特殊性,便巧妙地在汉族传统发式的基础上将原应盘发髻的发式改成为总归一根辫子,是从外观有意弄假的,并非明朝也并非清朝的典型发型,有一种二者兼而有之的味道。而芳官则是典型的满族发式。二女子发髻1 .女子发髻的描述。第6回写凤姐:“那凤姐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又围着攒珠勒子。”第49回写史湘云:“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第42回:“平儿悄悄的笑道:还有四块包头,是我送姥姥的。小第89回写急玉:“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扁簪。”2 .对女子发髻的分析。中华古今注中写到:“自古有髻,而古者型也。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整他族,故曰髻而吉,榛木为笄,笄以约发也。”古代妇女多将头发挽成髻鬟,为使发髻不松散以发簪贯连。发簪的前身是发笄。“笄”“簪”是同一物体的两种称呼。先秦时期一般称为“笄”,秦汉后多称为“簪工当时盛行“椎髻”椎是一种用木料制成的椎子,其上有把,是古人一种盘发工具。名重一时的堕马髻主要是下垂至肩背,侧在一边。这种发髻样式在汉代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唐代以前的高髻,比较著名的有飞天髻和盘桓髻。唐代高髻,常见的有云髻、半翻髻、反维髻、三角髻、比环望仙髻等。宋代妇女也以高髻为尚,比较典型的有朝天髻、同心髻和流苏髻。明清时期的妇女发式,在高度上有明显的收敛,不但像半翻髻、峨髻这种高髻不易看到,就连朝天髻也少见,样式主要有牡丹头、松鬓扁髻等。在我国妇女的发髻经过长期变异和发展,式样繁多。历代的诗词作家对其曾有过许多生动的描绘。欧阳询风楼春说的“凤髻绿云丛”,是一种风髻,李白宫中行乐词:“山花插宝髻”,说的是花髻等等,可见形式变化不一,不胜枚举。到了明清时期,原始的笄礼已不存在,但这种习俗的影响还在。红楼梦中第71回,写为贾母庆八旬大寿时“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一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Y头,都是小厮打扮,垂手侍候”。其中“小厮打扮”“未留头的小Y头”就是指周围头发尚未留起来仍着男装打扮的女童而言。满族女子幼童期间习骑射,发式同男孩子一样,筵去四周发,只留颅后发,后编成辫子垂于脑后,至成年待嫁方蓄发,或绢起抓髻分列额前或只梳一根单辫于背后。已婚女子多绢髻,样式有额前起鬣的鬣头、架子头、老样头以及两把头等。书中有几种发髻:“金丝八宝攒珠髻”是一种假髻,用金银丝穿聚珍珠并缠扭成各种花样挽发于顶的发髻,天水冰山录中记有“金宝髻一顶,重九两三钱;金髻三顶,共重一十五两八钱;金丝髻五顶,共重一十八两六工另外,“珍珠髻二顶,连胎共重六两四钱。”凤姐的“金丝八宝攒珠髻”就是上面所说的髻。“髻”的样子和戴法,叶梦珠阅世编中说:“所说的髻,一种是指头发梳成的髻',一种是指套于髻上束发,压发的饰物。”6“妙常髻”是明代高濂所传奇玉簪记中道姑妙常的发髻,是单髻,上覆巾It,垂长丝绦,明末清初吴中一般女子颇好此髻,书中的妙玉是带发修行的女子,所以要梳这种发髻。另几种所写都是松散的发髻:“纂”同“攒”,是一种随意梳成的发髻,“慵妆髻”是一种蓬松而偏垂向一边的发髻,“鬣头”是一种松挽的云髻,在额前起鬣。我们发现梳着此类发髻的女子,多为Y头和身份稍显低微的尤二姐,说明这种发髻不为繁杂高贵之类,是一种随意居家的形式。由此可见,书中女子的发式均为典型的汉女发式,否则按满制要梳两把头,这种髻式是在头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一若横二角于后,也由于它的形状像如意横在顶后,又叫“如意头”;因二髻间插以双架成双角,又叫“架子头”,望之如“一”字,又称“一字头工结论从书中的描述,可以归纳出人物发型的一些特点:女性,贵族的女子多戴假髻,年轻的姑娘和Y鬟家常则将头发比较随意地挽成松散的发髻。她们常用钗、簪等来固定发髻,或在额头上戴上勒子、昭君套、暖兜等来作为固定和装饰用。这种装饰平民和贵族都喜好,不同的是平民所戴的是简易的包头,而贵族人家很讲究质料和装饰,“貂鼠”“灰鼠”等类高档的皮货只有凤姐、贾母这样的贵族家长身份的人才可佩带,从中可见当时的女子保留了汉女的发式,这也符合清王朝“男从女不从”的规章。男性,贵族的年轻公子常用装饰华丽的冠来束发,冠的质地常常非金即银,设计考究,并戴抹额与之配套。抹额上文饰的“二龙抢珠”和“双龙出海”,大概有期盼他“成龙”的含义。总的来说男子还是受到了当时制度的影响,在发型上呈现一种满汉结合的状态。1杨英杰.中国清代习俗史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9):63-80.2邓云乡.红楼风俗谭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139-172,422-432.3王云英.从红楼梦谈满族服饰J.红楼梦学刊,第1辑,1982.4红楼梦人物的服饰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窕集刊编委会.红楼梦研究集刊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黄能福,陈娟娟,钟漫天.中国服饰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4-117,484-489.叶梦龙.阅世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6-182.

    注意事项

    本文(《红楼梦》人物的发型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