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医食疗的肥胖症患者治疗探究9100字】.docx
结合中医食疗的肥胖症患者治疗研究目录1结论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1.1.1 研究背景21.1.2 研究意义3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31.2.1 传统医学研究现状31.2.2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4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41.1 .1研究内容41.2 研究方法5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51.4.1 创新点51.4.2 不足之处52中医理论阐述52.1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阐述52.1.1 中医体质辨识的概念52.1.2 中医体质辨识的四个特征群62.2 中医食疗法的理论阐述62.2.1 食疗养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62.2.2 阴阳五行理论奠定食疗和养生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72.2.3 天人合一学说铸成食疗养生文化的灵魂73肥胖症的定义及诊断83.1 肥胖症的定义83.2 肥胖症的病因83.2.1 遗传因素83.2.2 环境和社会因素83.2.3 诊断条件93.2.4 测定方法104案例分析104.1 临床资料104.2 治疗方法及步骤104.2.1 中医体质辨识测评104.2.2 中医食疗指导114.2.3 观察指标114.3 治疗结果125案例总结126结论13参考文献141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使得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加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也逐渐上升,导致了人们饮食的不定时,饮食结构的不平衡、不合理的问题出现,这也造成了肥胖人群的基数不断上升。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HealthandNutritionSurvey,CHNS)的结果显示,在1997至2009年间,成人肥胖率从25.1%上升至39.6%。而且由于肥胖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由于肥胖问题导致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上升。很多人因为肥胖问题而产生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然而由于人们受到工作时间、家庭关系的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集中的时间可以专注于运动而且不能自主的对不健康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导致减重效果不明显,因此预防和干预肥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临床价值R1.1.2 研究意义1.1.2.1 理论意义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食疗法在我国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本文主要研究这两种方法在肥胖症患者减重过程中的应用。中医的体质辨识在对本文中的临床案例进行数据采集和案例分析所产生的个体方案及总结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在中医领域通过体质辨识和食疗法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一部分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撑。1.1.2.2 现实意义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健康十分关注的当下,对于自身进行减重有困难或者对减重有困惑的人们,通过中医的体质辨识分析个人情况,再根据情况报告以中医食疗法为理论基础进行饮食搭配,帮助人们能够在合理、安全的情况下更好的管理自身的体重并进行减重行动,缓解或消除由于肥胖所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可以帮助人们从亚健康的状态调整恢复到健康的状态。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1.2.1 传统医学研究现状任明认为人体自身因为先天的禀赋差异,体质是可以总结为五种类型,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我们可以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地理环境等的差异,对人们进行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的活动。朱丽冰在研究中分析和探索体重指数和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为以中医体质作为突破口,解决肥胖问题或从体重角度调理偏颇体质提供理论依据。杨芳认为人们的体质中兼杂的类型越多,越容易有超重、肥胖的问题。根据减重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饮食结构的调整,进行运动锻炼,起居习惯的调整,药物和针刺穴位的方法改变超重、肥胖人群的偏颇的中医体质,恢复脏腑机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可让减重的疗效提高网。尹燕认为目前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在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型中主要为偏颇体质,并且多种体质互相兼杂。在这其中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是与其相关较密切的体质类型,从性别方面看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1.2.2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岳子敬认为目前没有以个体差异性为重点对肥胖进行健康管理,只通过单一的手段对患者来说难以坚持,而且见效慢、容易反弹。使用中医的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可供观察的临床病例数不多,随机抽样及对照缺乏。夏乐敏认为对于肥胖症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做到饮食结构的合理,减少摄取热量。在饮食方面,选择的食物具有健脾补气、除湿化痰的功效可以有助于减肥。马万千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生理和病理体质的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是否会发展到疾病状态与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关系密切。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肥胖的人群之所以会反映出不同的状态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因此对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药物的干预方案,可以改善肥胖人群身体和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也可以预防肥胖人群进一步发展为肥胖病网。田梦菲认为肥胖与人体体质的关系密切。对肥胖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用中医体质学说对肥胖症的发生进行预防和治疗。通过对近年研究的分析可以得出,体质为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人们发生肥胖的几率更高也尹超群认为不同的性别和在不同年龄段超重人群的BMI和腰臀比存在不同且超重人群在中医体质分型中的分布有一定的明显特征U曳王世燕将中医治未病理念和“养正积自除”的思想相结合,针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和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前后的情况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此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和模式进行价值方面的评估,形成了一套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防治具有一定疗效和优势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13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3.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中国传统中医领域内,通过对具有肥胖体征的人群进行个体的中医体质辨识,根据辨识结果进行不同的饮食建议及饮食搭配,为人们的减重恢复健康状态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1.3.2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广泛收集数据和资料对个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本文以不同体质的肥胖患者为例,根据其体质、肥胖程度进行食疗方案的制定,并进行定期的数据追踪观察减肥效果。文献法: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同时,通过对现有的文献简要评述,找到现有理论的空缺,为本文提供写作视角和理论契机。1.4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4.1 创新点给患者进行个体的中医体质辨识,并对体质辨识的结果进行分析,由此为基础制定个人的中医食疗方案,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进行减重,并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其减重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对比,观察减重效果。1.4.2 不足之处1 .受制于临床经验不足以及支撑研究的专业知识有限,在论文研究上,容易出现主观臆测,仍需要实践和理论来支撑。2 .受制于科室门诊患者病种及数量的影响,能够实际采集到的样本数量不多。2中医理论阐述2.1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阐述2.1.1 中医体质辨识的概念在中医的诊病治疗方面一直很重视患者的体质辨识,从每个不同的个体出发,个性化的对个体的体质情况进行识别判断。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物质1。在人的一生中,体质是长期稳定的,但又是可以进行调整和转化的。体质辨识的研究对象为人的体质,根据其不同的状态和性质,掌握在不同体质中健康与疾病的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制定防病治病的原则,选择相应的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方法,进而进行个体化的干预。2.1.2 中医体质辨识的四个特征群体质的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判断和辨别,分别是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反应状态。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个体差异,判断不同的体质类型。形态结构指可以观察的包括躯体形质的特征群,生理机能指可以观察的特异生理信息的特征群,心理特点指可以观察的性格、情感等心理方面的特征群,反应状态指可以观察的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特征群。以这四个特征群作为判断不同人体质类型的标准,王琦的研究团队发现九种中医体质,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淤血质、气郁质、特禀质。通过对这9种体质进行辨别和分类,可以指导我们进行个体化防病治病的方案的制定。2.2 中医食疗法的理论阐述2.2.1 食疗养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随着古代陶器的出现和普遍的使用,烹制食物的方法不再单一,同时在此时期还出现了酒,在吕氏春秋中有“仪狄作酒”的记载,最开始的酒是使用粮食作物和果实结合氧化发酵而成,在此之后人们逐渐探索实践生产出了复合成分构成的食用酒和药用酒。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对食疗养生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我国食疗养生理论的发展过程U41O隋唐时期的千金要方中提出“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观点。在这之后的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中都系统的收录和记载了一些可以添加在药中的食物和一些具体的药膳配方。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门将食治设为一门,介绍了不同的食疗方法对应治疗的不同病症。在养老奉亲书中也有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并且重点讲述了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元代饮膳正要可以称为我国第一部的营养学专著,它不仅延续了将食、养、医相结合的传统,还对人们的日常饮食方面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明代本草纲目中系统的收录和记载了300多种谷物、蔬菜、水果类的药物,还有400多种动物类的药物。这些都可以在食疗中使用。除此之外,食物本草、随息居饮食谱以及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全面发展了食疗养生学,15,o2.2.2 阴阳五行理论奠定食疗和养生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两篇文章具体阐述了中医食疗和养生受五行、五色、五味的影响,要在遵循五行变化规律的条件下进行中医食疗的调养,这才能达到对机体脏腑进行调节的目的,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从而才能抵御由季节和时间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的身体不适,保持健康良好的身体状态1。2.2.3 天人合一学说铸成食疗养生文化的灵魂人处在天地间,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一些方面人和自然相通,比如说四季和四时的变化会对人体的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的饮食应该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做出一定的改变和调整,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中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也,顺之则奇疾不起,是谓得道也。”在春季,阳气升发,万物生机勃勃,可以选择吃一些有辛散作用的食物,比如葱、姜、蒜等,这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身体中的阳气;在夏季,天气较为炎热,适宜吃一些具有苦寒清热作用的食品,比如苦瓜、绿豆等;而在三伏天暑湿较为严重,适宜吃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品,比如意仁等;在秋季,气候干燥,可以吃有甘润作用的食品,比如百合、枇杷、蜂蜜等;在冬季,因为气候寒冷,身体在这时也需要休养生息,可以吃有温补作用的食品,比如羊肉等I。3肥胖症的定义及诊断3.1 肥胖症的定义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