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十四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docx
宿迁市“十四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第一章“十三五”期间宿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回顾一、取得成绩“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市开放型经济经受住多重挑战,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外资、外贸等重点指标保持持续稳定增长,部分指标增速处于全省前列。(一)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市实际使用外资21.9亿美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14倍,新设外资项目205个,协议注册外资45.8亿美元。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7.76亿美元,同比增长74.14%,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目标,大力引进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的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新设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64个,比“十二五”期间增加10个;总投资76.5亿美元,是“十二五”期间的4.8倍,协议注册外资大幅增加,达37.5亿美元。赛得利、可功科技、可达科技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先后落户。外资投向更加优化。外商投资领域逐渐向节能环保、信息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扩展,战略新兴产业使用外资占全市50%以上,现代服务业使用外资占全市1/4,江苏财贸科工贸城有限公司获批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外资来源地更加广泛。外商投资来源地由建市初的10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十三五”末的36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前五位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和萨摩亚。引资方式更加多样Q积极探索多元化外商投资方式,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采取股权并购等方式,积极拓展使用外资新渠道。“十三五”以来,我市外资企业增资扩股、股权并购累计使用外资近8亿美元。外资对经济贡献度增强。截至2020年底,从税收方面来看,全市外资企业缴纳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近20%;从进出口方面来看,全市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近三分之一。其中进口额占全市的三分之二;出口额占全市的近四分之一。从用工方面来看,全市企业从业人数超过IoOOOO人,其中可成科技(宿迁)有限公司用工人数超过20000人,位列我市外资企业第一,在全省近40000家外资企业中用工排名第八。(二)货物贸易量质齐升“十三五”以来,我市外贸进出口经受住贸易摩擦、疫情影响等不利因素考验,实现稳中快进、稳中提质。贸易增速大幅上升。“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71.78亿美元,年均增幅12.95%,高出全省约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年均增长达17.59%。2018年,进出口总量首次突破30亿美元,达36亿美元;2020年首次突破40亿美元,达47.83亿美元,进出口、出口增幅位居全省第一Q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由2015年的0.5%上升到2020年的0.74%o贸易发展基础增强。截至2020年底,我市外贸备案登记企业3000余户,其中实绩企业798户,进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84户,有实绩和超千万美元企业数“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9.66%和15.06%。一大批重点企业和新竣工投产企业带动进出口总量提升,如天合光能投产当年即实现出口2.27亿美元;赛得利纤维累计进口1.24亿美元,同比增长8.9%。贸易结构加快升级。“十三五”期间,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塑料加工等重点产业出口量质齐升,累计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量的70%,三大重点出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占出口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5%、19%和14%调整至2020年的25.3%、44.1%和16.2%o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8亿美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Q16个出口品牌获得“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总量居苏北首位;“宿迁市出口品牌“35个,品牌企业出口年均增长8.5%o国际市场布局优化。深化与欧美等传统市场贸易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往来,拓展俄罗斯、东盟等新兴市场,充分利用WT0、区域贸易安排等机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Q目前已与200余个国家(地区)开展贸易往来,较“十三五”末增加30余个。出口前三位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英国,占全市出口比重分别为19%、7%和3.9%,主要产品包括纺织服装、塑料制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进口前三位国家(地区)依次为德国、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占全市进口比重分别为15.7%、14%和13.6%,进口产品主要为纺织原料、食品、塑料及其制品、机械设备等。对“一带一路”和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年均出口增幅分别达23.15%和29.82%,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2和16.87个百分点。(三)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17年至2020年,我市完成服务贸易进出口11.7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4.7%。2020年,完成服务贸易进出口1.22亿美元。全市发生服务贸易业务的企业共308家,贸易对象主要分布在欧洲、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行业主要涉及离岸服务外包、电子信息、进口设备维修维护、知识产权使用费等领域。2020年,运输、保险等行业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占到服务贸易进出口的45.47%和15.83%;旅游服务贸易同比下降7.43%,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6.5%。(四)境外投资平稳增长“十三五”期间,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5个,比“十二五”增加1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2.02亿美元,是“十二五”的3.68倍Q项目分布在中国香港、美国、缅甸、孟加拉、韩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智利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涉及家居纺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制造、电力和燃气等多个领域。其中在孟加拉、缅甸、马来西亚和越南等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12个。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64家企业获批境外投资项目8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71亿美元,项目分布在六大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五)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发展贡献持续增强。全市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全市开发区以不到3.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31%的地区生产总值,42%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4%的工业增加值,贡献了85%的对外贸易,吸引了91%的实际使用外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Q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沐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江苏省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苏宿工业园区获批江苏省自贸区苏州片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并正式挂牌,苏宿工业园区率先开启省级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有序推动“一区多园”改革,首批上塘工业园区、沐阳临港工业园2家园区已纳入“一区多园”统一管理。结合小城市建设工作要求,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动其他8家乡镇园区纳入“一区多园”统一管理。深入开展开发区区域评估和成果应用,完成案例超过400例。跨境电商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我市接连获批江苏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市共有跨境电商注册企业700余户,其中B2B平台企业180余户,B2C平台企业600余户,全市有跨境电商业实绩企业近200户;已建成跨境电商产业园5个,其中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3个(沐阳县、宿豫区、宿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2个(泗阳县、宿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各产业园累计投入使用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集聚企业近100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海关监管场站正加快建设,已建成仓储面积6万平方米。阿里巴巴国际站、虾皮网、敦煌网和中国制造网等6个国内外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相继在我市设立服务机构,为我市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综合服务;2020年7月,首票9710出口货物顺利通关。(六)稳外贸稳外资成效显著多措并举稳外贸。强化帮办服务,深入开展“四帮四送”活动,针对疫情影响,分企业、分行业多次开展调研,累计调研外贸企业300家次,及时掌握企业困难、问题,推动重点外贸企业第一时间复工复产100%;强化政策引导,每年出台外贸稳中提质扶持政策,年均兑现各类外贸扶持资金超千万元。2020年,市商务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应对疫情支持外贸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外贸“宿十条”),从稳定外贸发展、鼓励扩大进口、强化金融扶持、加强信保保障和强化出口服务等五个方面,明确10条具体措施,全力帮助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生产经营和进出口困难。千方百计稳外资。全市上下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认真落实省稳外资十项举措,建立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协调机制,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协助解决企业用工困难问题。及时调整招商策略和方式,强化网络、电信等信息化招商方式应用,改“面对面”交流为“屏对屏”沟通。进一步加大对在谈项目的跟踪摸排,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云端线上等方式加强与投资方的沟通联系,促成项目早日签约。疫情期间,我市开展“四帮四送”助企活动,精准高效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一系列新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外资发展逆势而上。及时兑现开放型经济外资项目奖励资金,2017年至2020年累计发放资金582万元,有力促进全市外资工作开展。二、存在问题(一)外资增长不够稳定,质量规模有待提升一是规模增长不够稳定Q“十三五”期间,年均使用外资额为48234万美元,除了2016年、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出现大幅度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处于小幅度波动中,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二是利用外资质量不高。经济拉动力强的大型外资项目较为缺乏,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拉动效果。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较少。外资主要分布在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项目较少,不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二)货物贸易总量较小,贸易结构有待优化一是货物贸易规模偏小。“十三五”期间,我市进出口总额虽然增幅较快,但规模仍然偏小,2019年宿迁GDP占全省的3.1%,而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0.74%,外贸依存度较“十二五”末提高2.34个百分点,但仅为10.28%,远低于全省43.32%的平均水平。二是贸易结构有待优化。全市出口企业主要分布于纺织服装、塑料制品、板材等传统低附加值行业,但出口集聚度不高,未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带。同时,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比重不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上规模的贸易企业数量偏少。700家有实绩的进出口企业中,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121家,超亿美元企业仅4家。(三)服务贸易基础薄弱,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一是市场主体小而散。2020年,全市发生服务贸易业务的企业共308家,但绝大部分是进口设备维修维护、知识产权使用费支出等,以服务贸易进出口为主业的企业仅10家左右,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二是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贸易运输、旅行等传统行业领域,而金融、信息科技服务和技术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领域,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较慢。(四)对外合作发展缓慢,国际化视野有待拓宽一是国际化战略意识不强。很多企业国际化投资视野不足,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满足于现有经营模式,面对陌生的海外市场环境,不愿意主动谋求战略布局Q二是企业走出去意愿不强。受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我市的企业存在国际化经营实力不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走出去''经验不足等问题,企业缺乏“走出去”意愿。三是投资项目少且规模小。2020年我市新批对外投资项目数仅占全省的1.58%,占苏北五市的14.28%;中方协议投资额仅占全省的0.60%,占苏北五市的3.5%o缺乏大项目支撑,抗风险能力较弱,到2020年末,全市中方协议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3个,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1个。(五)开放硬环境较为滞后,通关及运输条件亟待改善宿迁地处苏北腹地,区位交通缺乏优势,是全省唯一没有设立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