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关于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之思-Heidegger’sThoughtofLiteratureandArt’sOriginalEthicalDimensions.docx
-
资源ID:1054213
资源大小:34.4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论海德格尔关于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之思-Heidegger’sThoughtofLiteratureandArt’sOriginalEthicalDimensions.docx
论海德格尔关于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之思Heidegger,sThoughtofLiteratureandArt,sOriginalEthicalDimensions作者:钟华作者简介:钟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8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11年第3期第164T70页内容提要:如果说“审美性品格”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基本品格,那么“超越性品格”便是一切伟大的文艺作品必备的根本特征,而“源初道德之维”与“形上之维”、“神性之维”则共同构成了文艺的“超越性品格”的三大基本维度。海德格尔分别从文艺的本质之源、贫困时代里诗人的天职与天命、文艺的神性等层面,对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沉思与阐释。系统清理和深入研究它们,不仅是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艺术哲学思想的关键,而且对于疗治消费主义时代文艺创作的某些疾病症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对于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体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1年07期关键词:海德格尔/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超越性品格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3-0164-07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去年春天在重庆召开的中国作协会议上讨论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如果说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对这个时代是否伟大尚有可能看法不一的话,那么,这个时代殊难见到伟大作品,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要改善这一局面,固然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其中有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无论如何绕不开,那就是,我们必须先行追问:怎样的作品方可堪称伟大的作品?或者换一种问法,伟大的作品必须具备怎样的特征?对古今中外众多伟大的文艺作品的审美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说"审美性品格”是一切文艺作品之为文艺作品的基本品格,那么"超越性品格"则是伟大的文艺作品之为伟大的文艺作品必须具备的根本特征。在我看来,"超越性品格"是在"审美性品格"揄出上向更高层次的升华,没有它,一部文艺作品就无法超越平庸而臻于伟大。当然,正如海德格尔在其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论明的月阱羊,一切真正的伟大的文艺同时也应当、而且必须是“本源性”的。其实,对文艺的"超越性品格”的诉求,正源出于对文艺的“本源性品格”的追求。更具体、明确地说便是,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所由出和向之归的“本源",归根结底乃在于此在由日常的"非本己非本真存在"向"本己本真存在"超越这一“本源性"的追求。文艺的"超越性品格",就我个人目前探究的结果,主要体现于这样三个基本维度,即:文艺的"形上之维"、"神性之维”和“源初道德之维"。一部文艺作品,至少应当对其中的某一方面有所揭示和体现,方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伟大的文艺作品。海德格尔在尼采第1卷中曾经指出:西方"美学史上的六个基本事实”之-,乃是"伟大艺术在现代的沉沦"。在我看来,这一"沉沦"发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和表征,便是文艺的"超越性品格”的逐渐丧失。尤其是随着波德里亚所说的“丰盛社会"和"物体系时代”的来临,"消费主义思潮"四处蔓延、无孔不入,以往高居神圣殿堂的文艺如今被迫甚至主动与商业资本合谋,从而深深地打上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烙印,其"超越性品格"的丧失空前严峻:它们往往陶醉于“感觉盛宴",热衷于"解构神圣",痴迷于"狂欢诗学",几乎完全遗忘了文艺的"形上维度"、"神性维度"和"源初道德维度",并因此而步入了许多误区,极大地阻碍了伟大的文艺作品的产生。而我在近年来的研读中发现,关于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正是海德格尔诗学-艺术哲学思想系统的核心和枢机,并且正好对上述三个基本维度都分别有所沉思和系统言述。换句话说,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之思,正是其关于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毫无疑问,在当今"消费主义文化"甚嚣尘上这样一种时代语境中,认真研究海德格尔关于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之思并在其基础上有所推进,对于诊治现时代文艺理论建构中的某些缺失,帮助现时代文艺创作走出某些误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进而对我们当下的整个历史性此在"有所作为",或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引起中国文艺理论界和美学思想界的足够重视。本人不揣浅陋,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二、何为"源初性道德"?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系统中的道德内蕴,乃基于其关于"此在之存在"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那种以某些宗教神学的或形而上学的教条为根基的衍生性的观念形态的道德,而是一种"源出于存在而通达于存在之真理"的"生存论的-存在论的道德”。在海德格尔看来,那种基于某些现成的、僵死的既定教条的道德不过是伴生性的道德,惟有那自冷峻而鲜活的存在而来、向着存在的无蔽之境而去的道德才是"源初性"的道德。从根本上说,关于这样一种"源初性道德”之思,乃是"为一种历史性此在的伟大的自我沉思服务"引的。以存在与时间中的“良知”概念为例。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论良知分析先于心理学上对良知体验的描述和分类,同样也不同于生理学上的解释,那种解释意味着把良知现象抹灭。它同良知的神学解释也一样不沾边,更别说把这种现象用来作为对上帝的证明或对上帝的直接意识"。4所以,严格地讲,存在论的“良知”概念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伦理学”的范畴,而属于“存在之思"的范畴。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也许有人会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允许有"道德维度”吗?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他不是曾以揶揄的口吻提到存在与时间出版后不久一位青年朋友问他"何时写一部存在论伦理学著作"这样T牛事情吗?不错,海德格尔的确认为,他的"存在论"不必需要有“伦理学"来"补充";5而且他还认为,"伦理学"、"物理学"、"逻辑学”之类的名称,都是在"源初的思想终结”之时才出现的,它们的出现本身就属于"戕害思想"的"学院派"的迂腐之举。【刀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如果据此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中没有伦理学意蕴或者无涉于道德问题,进而误认为海德格尔的文艺之思中没有“道德之维",那就完全错了。为什么呢?在我看来,第一,海德格尔上述言行的本意无是要让人们注意到“源初性”的伦理道德现象,而不要迷失在现成的、僵死的观念性伦理道德的教条之中;第二,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存在论"固然不必需要"伦理学"来"补充",但"基础存在论",亦即"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存在论",却必须要由一种特殊的"伦理学"来"补充"。这种特殊的伦理学,便是关于源初性道德的“伦理学"。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花了许多篇幅来展示:此在对“警告”和"斥责"自己可能"有罪责"的"良知的呼唤"的"聆听",是如何将"日常此在"从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沉沦消散于"在-世界-中-存在"的"非本己非本真存在状态""召唤"至"本己本真的能自己存在状态"的。因为在他看来,"良知的呼唤具有把此在向其最本己的能自己存在召唤的性质,并且这样的召唤是在召唤此在迈向最本己的有罪责感的存在的方式中完成的。"8在这里,海德格尔展现的是怎样一种理路呢?首先,什么叫"有罪责",它体现了怎样一种观念呢?海德格尔说,“有罪责的观念中有着不(NiCht)的性质",亦即生存论上的"不之不-性(NiCht-Charakter)"而"有罪责”的生存论观念的形式上的规定是:"为了一种通过不来规定的存在之根据性存在(GrUndSeinfureindurcheinNichtbestimmtesSein)”,或者说一种“不性的根据性存在(GrundseineinerNichtigkeit)"。9质言之,"有罪责"观念中所展露出的是一种"不"、一种"不之不-性"。至此,关键落在"不"或者说"不之不-性"上面。其次,什么又是"不",这个"不之不-性”有何意义呢?海德格尔说,"这个不属于被抛状态的生存论的意义,此在作为这种根据-存在者,自己就是自己的一种不性"。10至此,我们非常清楚地明白了两点:第一,由"有罪责”观念所唤起的"不"或者说"不之不性”乃是一种生存论存在论上的拒绝、否弃,是对此在因"在-世界-中-存在"必然遭遇到的"与他人共在"所带来的"被抛状态"的一种拒绝、一种否弃;第二,作为一种"根据-存在者",无论此在之"被抛"源于何种原因,要从中"超越"出来,此在自己才是自己的"根据",质言之,此在自己必须成为自己的"不"或者说"不之不-性"。再次,此在有无可能和能力担当起这一重任呢?海德格尔说,虽然"此在向来就以能存在的方式处于这种或那种可能性之中",但"它始终不是另一种可能性,在生存的筹划中它已放弃了那另一种可能性。筹划不仅作为向来被抛的筹划是由根据性存在的不性规定的,而且筹划作为筹划自身,本质上就是具有不性的";11此在"不仅能背负实际的罪责,而且它在其存在的根基处就是有罪责的这种本质性的有罪责存在也同样源初地是道德上的善恶之所以可能的生存论条件"口2;而且必须先有被唤起的"有罪责存在"的意识,才会产生“良知"上的"不安"、"愧疚"、"清白"、"谴责"和"警告”等等流俗意义上的"良知现象的诸种基本形式"及其"批评"作用和"否定"性质。口司这又清楚地揭示了如下四点:第一,"此在"作为一种"能存在",在对自己的生存-存在的筹划中,无论如何它必须对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决断":选择某种可能性而放弃其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筹划"不仅作为"被抛的筹划",而且即便作为“筹划自身"也受到“不性”的规定,它"本质上就具有不性"。第二,此在不仅有能力担当"实际的罪责",而且基于该书中所论及的"向本己本真存在超越"、"愿有良知"、"对在-世界-中-存在的本真的畏"等等,此在能明白”在其存在的根基处就是有罪责的"。第三,道德上的”所谓"善"与"恶"其实是派生的,它们的根基乃是"这种本质性的有罪责存在”;后者才是“源初的",才是前者产生和"之所以可能的生存论条件"。第四,必须先有被唤起的“有罪责存在"的意识,然后才会产生诸如“良知"上的"不安"、"愧疚"、"清白"、"谴责"等等这些流俗意义上的"良知现象的诸种基本形式"及其"批评"作用和"否定"性质,从而成就"道德上的"所谓"善"、"恶"观念,进而对此在之生存-存在"有所作为"。很显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集中阐述的这些伦理学思想,乃是归属于他的“存在之思",亦即"源出于存在而通达于存在之真理”的。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给了它一个明确的命名:"源初意义上的伦理学".他说:"如果现在根据。圆个词的基本含义一伦理学这个名称说的是它深思人的居留,那么,那种把存在之真理思为作为一种绽出-生存者的人的开端性要素的思想,本身就已经是源初意义上的伦理学”。口4我个人认为,也只有从"深思人的居留"、"把存在之真理思为人的开端性要素”这个角度,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海德格尔的如下看法:"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在其言说中比亚里士多德关于伦理学的讲座更源初地保留了11e""。15关于这种"源初意义上的伦理学",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的教席的继任者维尔纳马克斯在其研究海德格尔伦理学思想的著作大地上可有尺度口6中称之为"非形而上学的伦理学"。近年来,中国大陆已有个别学者开始研究海德格尔的"源初伦理学”思想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对于这个问题自身的重要性而言,我个人认为尚是远远不够的。三、海德格尔关于"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之思海德格尔的"源初伦理学”思想也贯穿到了他的诗学-艺术哲学之中,这便形成了他关于"文艺的源初道德维度”之思,而后者还成为了他关于"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中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根据我个人的初步清理和理解,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以往的诗学家、美学(艺术哲学)家不同,海德格尔反对把“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