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感想3篇.docx
目录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心得体会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发言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心得体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在其中发挥着支撑性作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的重要举措。自2017年启动“产改”以来,相关部门制定了不少新政策,采取了不少新措施,完善了不少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提素行动,产业工人队伍的技术素养有了明显提升;通过优化机制,实行“新八级工”制度,发挥劳模工匠引领作用,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养成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地位提升,增加一线产业工人“两代表一委员”的比例,表彰劳模工匠等,产业工人队伍岗位成才、技能报国的坚定性、主动性更加强烈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与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推动实践有着密切关联,是各承办单位认真办理议案提案,将意见建议体现到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和部门工作中的结果。发展新质产生力为进一步深化“产改”赋予了新内涵,为大力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提出了新任务。当前产改”已经进入企业层面,向全体劳动者覆盖。立足发展新质产生力,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需要以“产改”为抓手,进一步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今年两会,全国总工会界别提交了9件有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面的提案,包括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进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持续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推动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等。一些代表委员也针对如何拓展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路径,破解人才培养及在职培训等方面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这些议案提案、建议意见切中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贯彻好国家已经出台的一揽子“产改”政策,突破相关领域的制度阻碍。比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立法,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强化以人才、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形成尊重人才的制度体系;创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技能养成方式,增加更多与新质生产力契合的内容,促进理论学习和岗位实习的对接;进一步拓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大力开展各层次、各领域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让高技能人才有地位、得荣誉、可发展,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又是改革命题。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基础,期待代表委员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议案提案、建议意见;期待有关部门将代表委员关于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的“好声音”,融合到相关制度里、落实到实践中,使其在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上发挥应有作用。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发言稿每到全国两会,中国经济都是热议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不惧风浪、稳健前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许多方面还出现积极向好变化。特别是我们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克服重大困难的宝贵经验。应该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发展仍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从短期看,各有关方面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并研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积极谋划推出一批储备政策,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从长期看,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把各方面的优势与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就能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中长期看,如何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最大程度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潜能?关键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健经济发展体魄。一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在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当前,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以奋斗为美,汇集实现开门旺的动力。奋斗是时代前进最强的引擎,奋斗也是人生最美的形象。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历史从来不辜负奋斗者。连日来,中华大地春潮涌动,四面八方的人们心怀新年的美好祝福,点燃激情,照亮梦想,迈开了奋斗的步伐。我们要团结奋斗,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党的旗帜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步调一致向前进,共同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要艰苦奋斗,发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真正把资源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接续奋斗,以气势如虹的精气神,找准干事创业的坐标系,接好新征程的“接力棒”,向着美好幸福的未来全力进发,鼓起冲劲、开足马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竭力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以实干为要,奠定实现开门红的基础。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实践证明,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一切成绩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都是实干出来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要思实干之责,从一开始就加把劲,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精准绘制年度工作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明晰应尽之责、必做之事、当务之急,把各项工作往前推、靠前抓,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要谋实干之策,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把握“进”与“稳”、“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吃好“改革饭”、打好“创新牌”、念好“人才经”,在“率先”上敢抢先机,在“踵出”上肯下苦功,在“新路”上勇于探索。要求实干之效,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群众一条心、一路行,下足绣花功夫、多积尺寸之功,一步一个脚印,干出上下同欲的新合力、干出群众点赞的好口碑、干出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以新年的“满堂彩”拼出第一季的“开门红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学习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后,有几个直观感受:一是主要的预期目标,包括GDP增速、CPI同比、新增城镇就业和城镇调查失业率,都持平于去年的,也跟市场的主流预期一致;二是今年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时点略早于预期,市场此前认为发行时点要视经济情况而定。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预告了未来几年都将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三是处置风险隐患要“稳妥有序”,节奏调整是防风险部分最大的变化。具体来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第一,GDP增速目标定在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是设定这一增速目标的考量因素之一。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需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刘伟等人的研究显示,2020-2035年中国人均实际GDP水平至少需要翻番,才能满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隐含的是2020-2035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速在4.8%以上。根据2021-2023年中国实际的GDP增速,测算得2024-2035年中国年均的实际GDP增速需达到4.61%。考虑到GDP增速中枢下移的客观规律,近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有必要保持相对高位,这可能也是未来几年都将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原因之一。第二,公共财政适度发力,政府性基金支出托底经济。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隐含的名义GDP增速在7.4%左右。一般公共财政支出规模28.5万亿元,较2023年的实际支出规模增长3.8%,低于2022年(6.1%)和2023年(5.4%)的公共财政支出实际增速。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比2023年增加1.1万亿,同比增量亦低于2022年(2.1万亿)和2023年(L5万亿)的,体现了财政可持续性。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比上年增加1000亿。再考虑到1万亿超长期特别建设国债在促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方面的作用,政府性基金在托底经济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三,货币政策要加强总量和结构的双重调节。货币政策部分值得关注的:一是“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这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方面,将会有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使用;二是明确要求“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关注非市场因素可能影响资金面的风险;三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可能将在完善制度、稳定市场等方面推进。第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位居2024年各项工作的前两位。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看,产业政策是2024年各项工作之首,符合预期。政府工作报告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做了部署,核心是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放在第二位,比较超预期,可能的原因在于,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人才队伍,以及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第五,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政府工作报告在优化供给和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对促进消费做了部署。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比2023年增加了200亿。新增专项债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这一原则在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分配里已经得到体现,预计新增专项债整体对基建的拉动效率将提升。防止低效无效投资,在化债的大背景下,达不到审批标准的项目比例可能提高。第六,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结合近年改革实践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一些市场关心的改革领域,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有部署,包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求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区。关注后续如何推进。近年各界对外贸和外资的关注度很高,政府工作报告在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做了部署。第七,处置风险隐患要“稳妥有序、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具体举措基本都是已经提出过的。对比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