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docx

    • 资源ID:1038202       资源大小:38.59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docx

    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SeveralIssuesFacingtheCurrentAestheticsandArtTheoryStudiesiAnInterviewWithAestheticianYeLang作者:顾春芳作者简介;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文出处:中国文艺评论(京)2018年第20184期第122T35页期刊名称:艺术学理论复印期号:2018年04期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文学导论(课题立项号为15ZDB021)阶段成果。叶朗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6年9月起任教授。曾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后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市哲学会会长。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美在意象(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意象照亮人生、胸中之竹、欲罢不能等。主要编著和合著: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中国美学通史(主编)、中国艺术批评通史(主编)、中国文化读本(合著)、文章选读(选编)。美学和艺术学的核心区域要有中国的东西顾春芳(以下简称顾):现在学界都关注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美学和艺术学的理论应该有中国特色,要有中国的立场,要发出中国的声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哪里?叶朗(以下简称叶):这个问题,是从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历史提出来的。美学和艺术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因此,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的联系。中国学者研究美学和艺术学,立足点应该是中国文化。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近代以来,我们的美学理论许多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比如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美学理论,概念、范畴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上世纪60年代,周扬曾提出我们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应该有中国的特色,当时虽然提出了这个要求,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仅仅是在讲到西方某个理论观点的时候,引用几句中国人的话,譬如引用刘勰文心雕龙里的话,表明这个观点中国人也有,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它呈现出了真正的中国特色。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和艺术学理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比较多地吸收了西方的东西,但在整体上显得碎片化,缺乏内在的血脉贯通,主要还是它的理论核心依然没有中国的东西。这再一次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美学和艺术学基本理论在吸收和融合西方学术成果的同时,如何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这是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的思考是,我们的美学、艺术学基本理论要想体现中国眼光、中国立场、中国精神、中国特色,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在美学、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区域要有新的理论创造,要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提炼出具有强大包孕性的概念和命题,形成一个稳定的理论核心。这就是说,仅仅有中国的材料还不是中国色彩、中国精神,仅仅引用中国的例子或中国人的话还不是中国色彩、中国精神,必须理论核心要有中国的东西。这个理论核心是中国精神、中国眼光的结晶。这又要求我们回到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据我的体会,中国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学,它们的理论品格,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十分重视心灵的作用。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中国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就是唐代画家张璟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照亮。中国美学的这个观念,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心灵的创造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和精神的追求。这个理论,在历史上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个影响是引导人们特别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特别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内涵。一个影响是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认识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的这种理论品格,对于我们在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区域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对于我们在美学和艺术学理论中构建带有中国色彩的理论内核,可能有某种指引的作用。这就是说,在美匏口艺术学理论的理论核心区要有新的创造,要有中国的东西。这是美学艺术学理论的最基础的理论问题,也是最前沿的理论问题。所以,我一再说,对美野口艺术学理论来讲,最基础的就是最前沿的。"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是使美学理论内核带有中国色彩的尝试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您构建的“美在意象”的框架,是不是在美学基本理论核心区域提炼中国特色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种尝试?叶:是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在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同时,一直思考美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区域如何体现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美在意象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在1985年出版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我第一次把“意象”作为阐述中国美学史的核心'概念,突出了情感与形式的融合:美感和艺术中的情感总是被形式所"照亮",而美的形式也总是呈现着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1988年,我带领一批研究生集体撰写了一部现代美学体系,这部书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吸收20世纪西方美学的成果,初步确立了一个以“意象"和"感兴"为核心'概念的美学理论体系。这部书提出了对"现代美学体系”的"现代”的理解,"现代”是一个全球的概念,必须把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所以中国学者可以对建设现代美学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在2009年出版的美在意象(黑白插图本名为美学原理)中,我对"美在意象”的美学理论框架作了比较清晰和比较全面的论述。这个理论框架,有三个核心概念:意象、感兴、人生境界。第一个概念是"意象”。美在意象审视西方20世纪以来以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哲学思维模式与美学研究的转向,从对美的本质的思考转向对审美活动的研究,同时,又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反思,特别是审视长期以来美学界主客二分认识论模式所带来的理论缺陷,将"意象”作为美的本体范畴提出,将意象的生成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意象"既是美的本体规定,又是对美感活动的本体规定。在审美活动中,美和美感是同一的,它的核心就是意象的生成。由"美在意象"这一核心命题出发,这本书讨论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问题,认为它们虽分属不同的审美领域,但本体都是意象的生成。许多美学命题与概念都可以在“美在意象"这一观念下被赋予新的意义与理解。第二个概念是"感兴"(体验)。我在书中指出,美感不是认识,而是"感兴”(体验)。"感兴"是中国美学的概念,它的内涵相当于西方哲学中从狄尔泰到伽达默尔所说的"体验"。我以王夫之的"现量"说来界定"感兴"。"现量"有三层含义:一是"现在",美感是当下直接的感兴,就是"现在","现在"是最真实的。只有超越主客二分,才有"现在",而只有"现在",才能照亮本真的存在。二是"现成"。美感就是通过瞬间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三是"显现真实"。美感就是超越自我,照亮一个本真的生活世界。第三个概念是“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这三个概念构成了“美在意象"这个理论框架的核心。在这个理论框架中,美在意象的观点一以贯之:美在意象,美(艺术)是心灵的创造、意象的生成,美育是心灵境界的提升。顾:您构建的这个“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的核心,很明显是对于您在前面说的中国美学的理论品格的继承。叶:是的。"美在意象"的核心'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讨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新意都根基于此。这里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心的作用,如王阳明论岩中花树所揭示的,就是赋予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之中也涵盖了"美"的判断,"离开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天地万物就没有意义,就不能成为美"。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张世英先生解释说,人未看深山中的花树时,花虽存在,但它与人"同归于寂","寂"就是遮蔽而无意义,谈不上什么颜色美丽。只是在人来看此花时,此花才被人揭示而使得"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哲学关心的也是人与物交融的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不是人与物相互隔绝"同归于寂"的抽象之物。"美在意象"的命题,突出强调了意义的丰富性对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其实质是恢复创造性的"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这个理论核心,是出于对时代要求的一种回应。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之间失去平衡。200年前,哲学大师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开始他的哲学史的讲演的时候,曾经对他那个时代轻视精神生活的社会风气感慨万分。他说:"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种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黑格尔所描绘的19世纪初期的社会风气,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不仅重新出现了,而且显得更为严重了,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口隐患,就是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我们当代的美学应该回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心灵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问题,而这又正好引导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美学,引导我们继承中国美学特殊的精神和特殊的品格。提出这个理论核心,并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美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突出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追求的密切联系。美的本体之所以是“意象",审美活动之所以是意象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真正的中国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理论和知识的滋养,培养起纯理论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感受人生、体验人生,获得心灵的喜悦和境界的提升。这样,这个"美在意象”的框架从理论内核上就带有中国的色彩,同时又是对新时代呼唤的一种回应。人文学科的新的创造要"接着讲"顾:您经常说,美学要从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学者"接着讲",为什么必须要"接着讲”?我们要从哪里"接着讲"?如果不"接着讲"会带来哪些问题?请您谈谈。叶:"接着讲"和"照着讲",这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两个概念。冯先生说,研究哲学史

    注意事项

    本文(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