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
-
资源ID:1031764
资源大小:50.24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docx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TheTermsofDaquStructureinTangDynasty作者:王安潮作者简介:原文出处:王安潮(1975),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芜湖241000)o内容提要: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52-59页唐代大曲集中展示了中古伎乐的艺术成就,本文对记载这一音乐体裁的唐宋大曲结构文献进行了考索。认为在唐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对结构有不同的意义所指。此研究力图厘清学界对唐大曲结构名辞含义模糊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照。TheDaquinTangDynastydemonstratingtheartisticachievementsofancientmusic,thispaperresearchonthedocumentsofDaqustructure,whichrecordofthismusicgenreinTangandSongDynasties.TheauthorheldthatthereweredifferentmeaningtostructureindifferentperiodsofdifferenttypesofTangandSongDynastiesliterature.ThisstudyaimedtoclarifytheconfuseunderstandardofthetermmeaningofTangDaqustructureinacademia,providingreferencesforfurtherstudy.期刊名称:复印期号:舞台艺术(音乐、舞蹈)2012年01期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体裁/隋唐俗乐/文献考源/中国古代音乐结构/ancientChineSemusicgenre/folkSOnginDynaStieSOfSUiandTang/documentsOntheSoUrCe/ancient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资助项目隋唐俗乐研究(编号:20100470583)、2010年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古代俗乐史(编号IOYJC760068)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721(2011)03-0052-08DOL103969j.issnl003-7721.2011.03.007唐代大曲较之于其它古代音乐体裁的显著之处是其结构比较庞大,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诗中对其结构的阐述就至少有十八段(散序有“六奏(遍)"、中序后有“十二遍")l此类的唐代文学作品评述还有很多。后世针对唐大曲的研究也多涉及其结构。在唐大曲结构"考源”领域,阴法鲁是较早的一位。其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广搜唐宋大曲史料,并对唐大曲结构进行了辨析。他认为现存很多大曲之结构有共性特征,如:多遍(遍数较多),具备序、破之组织,主体是"歌遍"(中间部分),三部性结构等。但唐大曲结构、段数也会因曲而异,不同曲目间的结构差别有时可能很大。文中还从古人、王国维、任二匕的论述中引申开对“散序"至"煞滚"等十二个大曲段落名辞及其含义的考证2。此后,又有王小盾3、叶栋4、赵复泉5、秦序6、张红梅刀等学者继阴氏之法对唐大曲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中叶栋之文,在自己解译古谱的曲谱基础上,对唐大曲结构的乐句进行了较为细微的分析;而秦序则通过民间文学资料的分析对霓裳结构提出了新看法。纵观上述,既往研究多以文献的考证为主,涉及到音乐本体的分析较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段落术语考证方面,其研究所进行的文字训诂对结构名辞的历史衍变基本没有注意到,忽视或看不到唐、宋之不同时期的大曲段落名辞之间的差异性,从而造成研究中均将唐、宋大曲结构混为一谈。厘清唐代大曲结构含义对于全面、真实地认识唐大曲之结构内涵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唐大曲段落名辞及其范畴值得重新考证。关于唐大曲的段落之名,各典籍中的记载同中有异,各家之说有部分差异,体现出历史和典籍类型的差异性。但今世的研究文论多将唐、宋大曲段落之名混为一谈,在段落名的具体意义内涵上模糊不明。唐大曲结构在不同典籍史料中的记述内容及方式大不一样,各种结构名辞意义所指内涵和外延也有很大不同。一、正史记载中的段落名1 .关于"变"、"遍"、"僦、"章"正史典籍旧唐书、新唐书的礼乐志中关于唐大曲段落结构的记载不多,所记载的大曲史料多侧重于其功能性的记述,有以下类型:演出的排场如何之大,所谈大曲是何皇帝所为等。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玄宗时,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上述史料强调了所演出的三部大曲在演出人数上有"宫女数百人",出场的方式是“自帷出",但记述演出的动作较简单一“击雷鼓"。由此可透露旧唐书记载大曲的特有方式及特点。相似的详细些的记载还有下例,旧唐书志第九音乐志二9: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破阵乐,太宗所造也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庆善乐,太宗所造也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裾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大定乐,出自破阵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彩文甲,持槊。歌和云,"八纥同轨乐",以象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上元乐,高宗所造。舞者百八十人。画云衣,备五色,以象元气,故曰"上元"。圣寿乐,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光圣乐,玄宗所造也。舞者八十人。乌冠,五彩画衣,兼以上元、圣寿之容,以歌王迹所兴。上例史料中除了强调各部大曲演出阵容的数据、舞蹈服装和阵势外,还强调了所作大曲是何功用:"以歌王迹所兴",而对于音乐的本体(包括结构)没有涉及,反映出记载中的大曲的功能性(即"礼"的层面)。正史中有关于唐代大曲段落记载的,多是一带而过,颇为简略,可查史料如下:旧唐书志第八音乐志一(1)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只有两遍,名曰七德。立部伎内庆善乐七遍,修入雅乐,只有一遍,名日九功。上元舞二十九遍,今入雅乐,一无所减。10(2)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11(3)太常奏:"准十二年东圭拉山日所定雅乐,其乐曰元和六变,以降天神。顺和八变,以降地祇。12新唐书志第十一礼乐十一13:(4)太常卿韦万石定凯安舞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变象克定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平;五变象狡猊伏从;六变复位以崇。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奏:”请作上元舞,兼奏破阵、庆善二舞。而破阵乐五十二褊,著于雅乐者二褊;庆善乐五十褊,著于雅乐者一褊;上元舞二十九褊,皆著于雅乐。”新唐书志第十二礼乐十二14:(5)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上述史料出现了"变"、"遍"、"褊"等几个段落术语,字音相同,"变"、"遍”可认为是通假而用,而“遍"、"宿'则为异体字。其中,旧唐书音乐志所载(1)的史料和新唐书礼乐志(4)所载的史料所述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其中段落名词由"遍"改为"褊",意义相同。但同出于新唐书礼乐志(5)的史料中依然在用"遍",可见这不是宋欧阳修对后晋刘晌的发展,只是记述的文体而异。第2、3、4折史料都出现了"变”的段落名,在两唐书中都有出现,可视为同字异体。旧唐书音乐志一载:"成、韶。而九成、六变之容,八僧、四悬之制。"口5此"变"当和上述之"变"意义相同,是刘峋在记述中参阅了古法而记载唐大曲之段落。那么,此"变”的外延是否是一样的呢?是如今的“乐段"之意,还是"乐章"之意?从"破阵乐五十二褊,著于雅乐者二褊"中可知,破阵乐入雅乐后体制缩减,也就是现在认为的室内乐形式,此"僦的范畴当属“乐段"之意。而"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中的"变"释为现今之"乐段"意义就不太符合乐舞演出的实际情况。试想一个百二十人的舞蹈,要做四个变阵,还要做"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实在无法完成。那么,此处史料中的"变"又有"乐章”之意,外延扩大。而第(3)、(4)史料中的"变"作为"乐段"之意则尚可。也就是说,"变"有"乐段"、"乐章"两种外延之涵盖。阴法鲁曾将唐大曲中的"遍"、"变"、"褊"均释为西洋音乐中的“乐章"16,由上述分析看,是不完全准确的,其中当有“乐段"之意。"变",郑注云"更"也,乐成则更奏口刀。大曲之音乐结构长大,为推动音乐的发展,在每段音乐完成后,都会寻求音乐的发展变化,是为"更奏"之"变",由此,也就有了"乐段"之起讫。其实,在古代音乐史料中有“乐章”一词,如:旧唐书志第十音乐三载:“开元十一年玄宗祀吴天于圆丘乐章十一首。降神用豫和圆钟宫三成,黄钟角一成,太簇徵一成,姑洗羽一成,已上六变词同。"18仅从行文中看,其"变"和"乐章"当为同义,从其中所录歌词看,可以理解为当今之"乐段"。但旧唐书音乐志四所载"睿宗大圣真皇帝室奠献用景云之舞一章"19中,"章”的意义又似当今西洋音乐的“部"或"乐章"之意。同出一卷的七德舞条亦有此意: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及即位,宴会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20综上,正史中的"变"、"遍"为通假字,"遍"、"褊"为异体字,相当于今之"乐段";但"变"亦有"乐段"之意,但有时涵义也会宽泛些,兼有“乐章"之意;而"乐章"、"章"则和今之结构名辞外延相类。2 .关于"大遍"、"小遍"新唐书志第十二礼乐十二载21: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其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上述史料中的“大遍"、"小遍"有整部作品的结构意思,"大遍"即大型编制的那部凉州曲,"小遍"即小型编制的那部凉州曲。此"遍”为当今之"部"(首)的意思,即指一部(首)作品。而阴法鲁将"小遍"释为"大曲中可以独立之篇章"22,这从宋之大曲的使用情况来看,是略显片面的。宋大曲在使用唐大曲时并非整部全用,而是选用部分("摘遍"),往往会在各部分都选择一些段落(常选"入破”部分),有时还会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曲形式,这一方法从晚唐时就已开始。欧阳修所言之"大遍",即全部之段落都演出的凉州曲,"小遍”是部分演出之凉州曲,即宋时所谓之"摘遍",而并非凉州曲中的"独立乐章"。尤为重要的是,"大遍"、"小遍”在旧唐书或唐代资料中均未出现,可见它们是宋人才开始有分拆大曲使用之习惯。所以,宋人欧阳修撰史时方出现"大遍"、"小遍"之分。3.关于"曲"、"叠"、"成"、"阕"新唐书志第十二礼乐十二载:(1)代宗繇广平王复二京,梨园供奉官刘日进制宝应长宁乐十八曲以献,皆宫调也。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大历元年,又有广平太一乐。23(2)贞元中,南诏异牟寻遗使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言欲献夷中歌曲,且令骡国进乐。皋乃作南诏奉圣乐,用黄钟之均,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24上引史料(1)中出现"曲”这一唐大曲段落名辞。唐大曲中有部分作品是由若干小曲组合而成的,这部分大曲有:倾杯乐、玉树后庭花、泛龙舟等。那么,此处史料中的"曲”即是此意。如此看来,此"曲"当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