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杨万里的茶故事.docx

    • 资源ID:1020051       资源大小:16.27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杨万里的茶故事.docx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的诗文创做,年逾50时突然顿悟,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显的语言表达。在诗人众多的诗歌里,我们看到品茗咏香的诗句,贯穿其一生,成为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杨万里一生嗜茶如命,我们在一首谢木舐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中可以略见一二。,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阱折脚鼎。”诗人煮茶时使用了折脚鼎,鼎这件器物因长期煮茗而有所损坏,可见诗人爱茶由来已久。”何曾梦到龙游窠,何曾梦吃龙芽茶。”这一句道明了诗人品尝佳茗的殷切心情,连梦中都萦绕心头,可见爱茶之深。“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犹堪坐秋夕”因病未愈,罢了,罢了,感叹只能少喝点了。说起生病少茶,倒是这一首诗更能体现诚斋先生爱茶武陵春长铁归乎逾十暑“长铁归乎逾十暑,不著篇雕冠。道是今年胜去年。特地减清欢。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其中“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很明显诗人是在说饮茶过量已经身有寒毒,那是因贪杯龙团所致,龙团是宋朝时期的贡茶,为皇上御用或赏赐大臣,龙团茶为蒸清绿茶,性寒。因爱茶之味美,诚斋先生频频饮用,欲罢不能。有点像我们现代人所说“拼死吃河豚”的意味。所以以“嗜茶如命”形容诗人再贴切不过了。嗜茶如命绝非单纯的口腹之贪,诗人追求还有茶味之外的味道。杨万里将饮茶作为他的读书之法,在诚斋集习斋论语讲义序中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日我读书者,否也。国风诗日:'方便谓荼苦,其甘如养,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古时''荼即为茶。杨万里认为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读书后的获益却如同茶的回味一样甘甜,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理。饮茶给诗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分茶则给诗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分茶大约始于北宋初年,它将茶由单纯的饮用,上升到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史料考证,唯有分茶能够用茶和水为原料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受。杨万里在这方面也是行家里手,他的一首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将分茶的场景娓娓道来,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诗中赞美显上人分茶手艺非常了得,在茶瓯上进行令人叹为观止的创作,茶面一会如白云行空,一会儿如寒影落江,可以“注汤作字”。作者以书法术语“屋漏痕”作比,认为分茶出现的字形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凝重自然。杨万里的茶诗描写活泼,语言幽默诙谐让人感受真切。诗人身上体现了俭朴、淡泊、自然的品性,同样的品性我们在香词中也有所领略。烧香七言“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素馨忽开抹利拆,低处龙麝和沉檀。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烝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诗中,杨万里对隔火熏香的物件、场景做了细致的描述。提到宋代使用香料之奢侈:如龙麝、沉檀等。诗人对昂贵的香品并不推崇,内心更亲近自然易得的香品,诸如“木犀”。“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烝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宣扬真正与书生的品格、情调相匹配的香品。诗人不赞成大量使用名贵香料,却也不苛求他人使用名贵香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诗人生活的清静、恬淡,却又不失风雅,我们从诗中读出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茶的品性:俭朴、淡泊、是一致的。诚斋先生的生活,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诗人的一天也是由香开始的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起来洗面更焚香,粥罢东窗未肯光J中元日午“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冬暖绝句“今岁无寒柢有暄,腊前浑似半春天。醉中苦有薰香癖,烧得春衫两袖穿。”谢潭师余处恭左相遣骑惠书送酒三首中的“知己书从天上落,焚香手把月中看。”甲子初春即事六首之一“老子烧香罢,蜂儿作队来。徘徊绕襟袖,将谓是花开。”病中喜雨,呈李吉州“凉气隔帘深亦透,香烟穿袖散难留。”等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诗人对香品的喜爱,焚香已是其生活之常态。杨万里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他归隐回乡后,两袖清风,诗人徐凯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唯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诗人正是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从清韵自然中的香韵中,悟出了淡泊名利的处世正道。

    注意事项

    本文(杨万里的茶故事.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