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下喉痈的诊疗下喉痈是因邪毒壅盛,客于会厌所致,以喉痛剧烈,吞咽困难,会厌红肿甚则化脓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咽喉病。多发于早春及秋末,常见于成人,若发生于儿童者,则较危重,容易并发急喉风。本病相当于西.
-
中成药考试试题及答案1、以下哪项中成药治疗风寒感冒()A、感冒清热颗粒(B、参苏丸C、双黄连口服液D、柴胡口服液2、风热感冒应选用()A、桂枝合剂B、参苏丸一C、双黄连口服液iD、防风通圣丸3、银翘解.
-
耳鼻咽喉疾病的辨证方法中医耳鼻咽喉科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痰火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六经辨证,而以前三种辨证方法较为常用。耳鼻咽喉科的辨证,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一为整体辨证,即通过辨析.
-
耳病的脏腑辨证耳病的脏腑辨证,五脏病证皆可见到,但外感病多从肝胆辨证,内伤虚损多从肾或心肾、肝肾辨证。1 .肾病辨证以慢性、久病、虚证为多,主要有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两类证侯。肾阴虚证(阴虚耳窍失濡证).
-
脓耳口眼斜诊疗口眼咽斜,是目不紧合与口角不正两个症状的合称。脓耳口眼咽斜,是脓耳失治或治疗不力,邪毒内困,痹阻耳部脉络,出现口角歪向健侧和目不紧合等为主要表现的的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耳源性面瘫(耳源性.
-
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是耳鼻咽喉与整体关系的主要方面,也是耳鼻咽喉科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耳鼻咽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在内经中形成的,并在历代不断有所补充和发挥,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
咽喉的解剖及功能咽喉位居体内。咽,前通于口,下连于胃,为食道,属胃之所系;喉,上通于鼻,下连于肺,为气道,属肺之所系。一.咽喉的解剖及部位名称咽,别称咽路。灵枢.五味:“咸入于胃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
-
中医耳鼻咽喉科治则治法中医耳鼻咽喉科的治疗方法相当丰富,有内治、外治、针灸及其他疗法等。各种治法应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辨病辨证的结果,有选择的互相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第一节内治法一.耳科内治.
-
中医护理考核表一一患者安全省(自治区、直辖TU)中医医院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实得分扣分原因2.1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11分)2.1.1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中医妇科学:阴疮妇人阴产生疮,甚则溃疡,脓水淋漓,局部肿痛者,称为“阴疮”,又称“阴蚀”。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非特异性外阴溃疡、前庭大腺炎脓肿破溃、外阴肿瘤继发感染等疾病。病因病机多因湿热下注,蕴结成毒.
-
中医基本药物处方汇编51-1正柴胡饮颗粒52中3感冒退热颗粒53-中-8小柴胡颗粒54-中-14保济丸55-17麻仁丸56-中-23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57-中-27新演片58-中-43香砂.
-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中外医学交流蓬勃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和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振兴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因此,中医.
-
中西医:鼻I的诊疗鼻蝴,即鼻出血,中西医同名。鼻蝴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古代尚有“鼻红”、“红汗”等名称。鼻出血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蚓。鼻蚓之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内经最早论述.
-
中西医:脓耳成痉的诊疗本病是因脓耳失治,邪毒壅盛,入侵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所致,以壮热如焚,头痛如劈,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病。儿童容易发病,死亡率较高。本病相当于西医耳源性脑膜炎。古.
-
中西医:酒麓鼻的诊疗酒髓鼻,中西医同名,是因肺脾郁热熏蒸,或血热瘀滞所致,以鼻准头及鼻两侧皮肤潮红、丘疹、脓疱,甚至鼻头增大变厚为主要表现的鼻皮肤病。亦称赤鼻、鼻髓、髓鼻。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多在.
-
中西医:牙痛的诊疗牙痛是指自觉牙齿、齿龈疼痛症状的简称,多因风邪侵犯、胃热上蒸、虚火上炎、脾虚气弱,以及虫蚀牙体等所致。凡牙体、牙周组织或颌骨的病变均可引起牙痛,常见疾病如幽齿、牙痈、牙跤痈、牙宣、牙.
-
中西医:慢性脓耳的诊疗慢性脓耳是因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滞留耳窍所致,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又称底耳、耳疳、缠耳等。本病相当于西医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慢性脓耳之名出自中国医.
-
中西医:咽痿的诊疗咽痿是因痰瘀阻络、邪毒损络,或脾胃亏虚,咽失濡养所致,以咽部筋脉肌肉弛纵不收,痿软废用而出现共鸣或吞咽障碍的咽喉疾病。本病西医称咽麻痹。在临床上分为软腭麻痹与咽缩肌麻痹二类,以前者居.
-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药物2024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
-
中西医:咽喉损伤的诊疗咽喉损伤是指因暴力、意外事故,对咽喉造成的机械性创伤,或因食物温度过高及误吞腐蚀性化学物品引起的咽喉灼伤。前者以喉的损伤多见,后者常造成咽腔及食道灼伤。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已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