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方法(2023年版)清咽润喉1.i试验项目1.1.1 动物实验1.1.1.1 体重1.1.1.2 大鼠棉球植入实验1.1.1.3 大鼠足趾肿胀实验1.1.1.4 小鼠耳肿胀实验1.
-
附件2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备注序号1苓桂术甘汤基本信息现代对应情况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药味名称基原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
-
附件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竹叶石膏汤”等25首方剂)(一)竹叶石膏汤i台本信息现4代对应情况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药味名称基原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功能主治伤寒论(汉张仲景)竹叶二把,石.
-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序号方名原文剂型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脾热弄舌J番香叶七钱,山桅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右制,同蜜酒微炒香.
-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和治疗指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反复的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
-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实施方案为提高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中医馆建设为主体,.
-
中医药养生功法六字诀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是通过咽、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
-
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情况。2 .同病异治:是指对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
-
中医香囊配方中药香囊的作用:中药香囊起源于中医的“衣冠疗法,即将特殊的中药装入帽子或衣服内,用于防病治病。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香囊常用.
-
中医药项目投资分析报告XX公司报告说明1、科研投入也是影响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行业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成果可以为中医药行业带来新的产.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药临床应用(中成药)试卷一、判断题:1、硝苯地平与二甲双胭合用可致低血糖。(J)2、环丙沙星可增加美托洛尔浓度,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速。(X)3、近期国家.
-
中医师岗位职责中医师岗位职责11、负责本责任区的中医医疗,中医用药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中医药参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工作。2、按时参加门诊出诊工作,坚持首诊负责制。3、负责做好病人的会诊或双.
-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一、临床表现凡因外感邪毒所致急性发热,以体温升高(38.5摄氏度以上)恶寒伴有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即称外感发热症。本症见于温病、伤寒之发病过程中。二、中医辨证分型1、.
-
中医舌诊、脉诊歌诀舌形舌形嫩老辨虚实。舌形胖大水湿停。瘦薄舌因舌失养。点刺脏腑阳热亢。裂纹见于精血亏。齿痕当主脾湿盛。舌色舌色淡白气血虚(阳虚)。舌红主热降入营。舌紫气血行不畅,各种血瘀是病机。舌态舌.
-
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一方面,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应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
-
*区卫生局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方案一、成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1、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2、专家指导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二、内容及.
-
中医护理知识题1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有密切的关系,最好选用瓷罐2 .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3 .中医用药“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4 .在五脏六腑中居首位.
-
中医执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4共100题,每题一分,满分100.1.某药店经营者为贪图利益而违法销售超过有效期的药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其所在地的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应给予.
-
中医说湿寒是致病因素之一,医生建议红光光浴祛湿除寒在中医学的理论上,湿寒是造成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湿寒体质的人总是面色寡淡、浑身沉重、四肢乏力、手脚冰凉,尤其是老年人和女士.
-
耳穴埋籽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或反应点,使局部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的反应,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进机体的阴阳平衡,到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措施。【适应范围】解除或缓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