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学一第十七单元活血化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多辛、苦、温,主入心、肝二经,入血分。要点二活血化瘀药的功效善活血化瘀,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功效,包括活血止痛、活血调经、.
-
2023年度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s,NENs)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少见肿瘤。它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其生物学行.
-
金匮要略第十一单元妇人杂病篇一、Al1、金匮要略中,温经汤证论述的证候不包括的是A、暮即发热B、手掌烦热C、少腹里急D、唇痿舌青E、下血数十日不止2、下列各项中,治疗妇人冲任虚寒夹有瘀血所致崩漏的代表.
-
中医学: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
中医学: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由于阴阳双方本身相互蕴含,互为其.
-
2023年子宫腺肌病诊疗进展子宫腺肌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40岁及以上育龄期的经产妇,也可见于青少年及绝经后妇女,痛经、月经期延长及增多、不孕、子宫增大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生.
-
中药学第十二单元温里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多味辛性温热要点二温里药的功效具有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作用,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要点三温里药的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里寒证,个别药物还可用治虚寒证、.
-
伤寒论第七单元霍乱病辩证论治一、Al1、五苓散可用于治疗A、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B、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C、太阳病,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D、以上皆非.
-
中药学第六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要点二解表药的功效发散表邪部分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要点三解表药的适应范围1 .表证恶寒发热.
-
2023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伴有剧烈瘙痒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全球疾病负担最高的非致命性皮肤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
-
2023年CSCO乳腺癌指南:术后辅助治疗更新要点2023年4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z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发布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
复习锦囊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各科目考试分值统计A1型题A?型题型题总分中医基础理论111021内径224伤寒论224金匮要略224温病学325中药学171229方剂学211233基础知识5842.
-
第四单元肝胆疾病细目一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肺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脚部,为腋以下至拜二肋骨部的统称。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
-
中医学:血的功能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营养滋润人的形体与神志,同时也具有运载作用。(一)营养滋润作用血液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乃水谷精微中之精纯部分所化生,津液可濡润全身,故血.
-
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中医针灸学考试答案(题库版)1、单选不属于天枢主治病证的是()A.便秘B.腹泻C.月经不调D.水肿E.目赤肿痛正确答案:E2、判断题在多级目录中,进行文件检索都需从根目录开始。正确.
-
中医学: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经络的联系为通道,而经络能够运行全身气血并传导信息,使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除在解剖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
-
常见急症-急性有机磷中毒一、Al1、下列哪项不属于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实证采用的治疗方剂A、解毒汤B、银花三豆饮C、绿豆甘草汤D、安宫牛黄丸E、参附汤2、下列哪项不属于阿托品化的临床表现A、皮肤干燥B、瞳.
-
肾系病证-关格一、Al1、关格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的治法为A、温补脾肾,化湿降浊B、温阳固脱,降浊开窍C、滋肝补肾,平肝息风D、温补肾阳,化气行水E、升清降浊,化气行水2、关格初起,病在A、肺、肾B、.
-
方剂学第四单元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和解剂除和解少阳证外,还包括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调和表里等。要点二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和解剂以祛邪为主,纯虚者不宜用,以防其伤正。本类方剂又多兼顾正.
-
肢体经络病证-痉证一、Al1、痉证之邪塞于经络证寒邪较甚的可用A、羌活胜湿汤B、防风通圣丸C、葛根汤D、荆防败毒散E、桂枝汤2、下列哪项为痉证治本的重要方法A、舒筋解痉B、清热祛湿C、熄风镇痉D、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