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章汲取习题解答1从手册中查得101.手KPa、25P时,若100g水中含氟1g,则此溶液上方的氨气平衡分压为0.987KPa。已知在此组成范围内溶液听从亨利定律,试求溶解度系数H(kino1/(m.
-
一、选择题I、关于传热系数K,卜述说法中错误的是()A、传热过程中总传热系数K实际是个平均值:B、总传热系数K随着所取的传热面不同而异:C、总传热系数K可用来表示传热过程的强弱,与冷、热流体的物性无关.
-
第一章流体流淌与1.fc机”其次章非均相物系分别(38)第三,传熟(44)第四章蒸发(70)第五章代粒取(74)第六章蒸馆第七章Ia体干燥2o)1 .某烟道气的组成为C0213%,N276%,H2O1.
-
质系数;(2)分析该过程的限制因素。解:(1)依据亨利定律E=E=K=INkPaX0.05相平衡常数,=片=盘=1.34PI(X)溶解度常数=备=格=0.4146EMt13418以气相分压差(P1.P.
-
化工原理(下)题库(1)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括号内)1、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与混合物质量之比称为该组分的(A)A.质量分数B.摩尔分数C.质量比2、关于精懦塔中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B)oA.
-
第一章流体流淌一、压强1、雌位之间的换算关系:Uitm=IO1.33k1.,a=1()33()/m2=U).33mH,O=IMmmHfi2、压力的表示(I)绝压:以肯定真空为基准的压力实际数值称为肯定.
-
化匚原理习题及答案第五京仲热姓名班级学号成果一、填空题:1 .(6分)某大型化工在的外星包上隔热层,以川收热报央,若咨密外表却也为5,R.57%g.K.此时小位面枳的热朋失为.(注:大中容;SnT视为.
-
第七章练习题1.在汲取塔中用水或仪泥于空中的氨.已加入塔混合中氢分量为5.5%(殖量分数,TP,汲取后出塔气体中乳分也为0.2%,武计算遇,出塔三侬中氯的摩尔比K、.解:先计总进、出塔气体中队的摩尔分.
-
化工原理试卷、习题及答案化工原理考试试题一、选择与填空1.在层流流淌中,若流体的总流量不变,则规格相同的两根管子串联时的压降为并联时的倍。A.2;B.6;C.4;D.I02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湍流流.
-
试验一流体流消阻力的制定1 .进行测试系统的排气工作时,是否应关闭系统的出口阀门?为什么?答2在进行测试系统的排气时,不应关闭系统的出口阀门,因为出口阀门是排气的通道,若关闭,将无法排气,启动离心泵后.
-
练习一第一章流体流潴填充1 .连续性假定洸体质点连续,定态条件下,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是:流体在管内流淌时,工而求流就不变。2 .限制体与系统的区分在于考察方法的不同,对系统进行考察的方法是拉侬III.
-
1、叙述制炉过热汽流程,布置位置?答:过热器受热面划分为五线,(1分)具体流程如下:大屏-一级减温器后屏(1分)二级减温器一高温过热器一集汽联箱(1分)。辐射式全大屏过热器布置在炉膛上方沿炉宽布置.后.
-
V沉降1.流化床的压降与哪些因素有关?p=-(pp-p)g可知,流化床的压降等于单位界面床内固体的表观重量(即重员浮力),它与气速无关而始终保持定值。2 .因某种缘由使进入降尘室的含尘气体度上升,若气.
-
机械类问题:一、在一个完善的液压系统中,往往使用较多的单向阀,但功能乂不相同,试列出三个最主要的功能?二、1.请标注各液压件名称:2.请描述两缸各自完成“快进一慢进-快退”时,各电磁铁通断情况。(注:.
-
题库5精情题及答案一.埴空题1.(3分)题号:403笫4章学问点:100难度:简洁在1个大气压.84匕时,苯的饱和蒸气压P=13.6(kP),甲苯的饱和蒸气压P=443MkP),笨甲米混合溶液达于平衡.
-
化工原理(下)题库(1)一、推断题1、进行蒸馅分别,混合溶液中易挥发组分在气相中的含量较液相中低。()2、回流液的作用,是使蒸汽部分冷凝的冷却剂,并使精馀稳定进行。()3、通过提储段物料衡算得出的操作.
-
I、某湿物料原含水hi为10%,在干燥器内干镰至含水鼠为11%(以上均为政出).试求好吨j物料除去的水吊。解:方法一:设G1.=It=100OKgO已知W产10法W2=1.1%物料衡算:W1G1VV+.
-
1 .今有连续逆流操作的填料汲取塔用清水以取原料气中的甲静已知处理惰性气体录为100O尸(操作状态),原料中每立方米惰性气体含甲,100g,汲取后水中含甲酹破等于及进料气体中和平衡时浓度的67%.设在.
-
化工原理章节复习题第五章汲取一、填空及选界1.汲取操作的依窕是().以达到分别气体混合物的目的.2 .对低浓度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温度增加时,其溶解度系数H将():而当系统液相总浓度增加时,其平衡常数m.
-
选煤厂安全教育培训试卷车间:.姓名,.得分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I、我国的消防方针是:(B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B、预防为主、防消结合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地方使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