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案资源
(共23309
份)
用时:47ms
-
背影教学设计冯井镇中心学校李玉荣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品读、讨论,在老师引导下能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背影寄寓着作者对父爱的理解。2、学生通过品读能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到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情感。重点难点重.
-
语文一学科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编号课型课题课前测试(限时5分钥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B.老子一.
-
舒兰市七里乡中心小学校精品教案(正页)学科语文年级五年课题藏羚羊跪拜课型讲读课时2授课日期总共第()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体会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2、在听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
-
五大连池市“国培计划(2021)”第二循环送教下乡“诊断示范,研课磨课”初中数学学科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汇报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 .了解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时的有关概念.
-
背影教学设计陈惠雪教学目标:1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3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1 .甯情地朗读课文.
-
背影教学设计授课对象:八年级【教材分析】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这是一篇最典型的亲情教育.
-
2022年离骚精品学案(学生版)离骚(屈原)一、重点词语解释)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阪()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M筲竞长纤纤笋,啷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翼,.
-
经济生活计算题教学反思伍沛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对计算题的考查屡见不鲜,已成为一种稳定的题型,而考查又集中在价值量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上,尽管在每年的复习备考中,师生们都非常重视,做.
-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牛郎织女(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一篇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牛郎从小遭哥嫂虐待,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织女组成幸福美满的家庭。课文.
-
社戏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蕴藻(ZdO)惧惮(ddn)怠慢(ddi)B.踱步(duo)潺潺(chan)皎洁(jiao)C.絮叨(XcI)归省(Xing)筋斗(jing)D.舟.
-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学设计一、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习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
牛郎织女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识民间故事。1.出示迢迢牵牛星一诗,自由读一读,借助注释读懂诗的大意。诗中讲了哪一个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ZhU6).
-
五大连池市“国培计划(2021)”第二循环送教下乡“诊断示范,研课磨课”初中数学学科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汇报课说课稿一、说教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
-
灯光说课稿一、说教材灯光是六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大多以革命故事为题材,学习这些文章,可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美好情感的熏陶。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
-
法律保障生活说课一、教学目标的确立“法律保障生活”这一框题,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继续认识法律和生活的关系,明确法律的作用和特征。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
-
现代诗二首教案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你知道这首关于鸟的诗是谁的吗?两个黄丽鸟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预设:杜甫的绝句。古人偏爱写鸟,近现代诗人关于鸟的文章.
-
牛郎织女精品教案一、导入激趣。1 .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 .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这篇民间故事为什么有着那么大的魅力?【设计.
-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章第1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实例中认识正比例,并能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