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x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掌握文中有关的文言词句2 .能力目标:学会从人物对话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 .德育目标:启发学生追求理想,塑造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注重朗读和背诵,掌握文中相关的文言词句,理JI页文脉,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特征2 .教学难点: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解读文中孔子评志的部分时间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蹄通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一、导入(问答式)同学们下面我们准备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出三道题目考考大家,提出下列问题:1.试着背诵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2 .谈谈你对孔子的了解?明确:孔子,名丘,春秋时期善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出身在没落地贵族世家,曾短期在兽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地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相传他地弟子有三千多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膨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3 .谈谈你对论语的了解?明确: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提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狼.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从书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庙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对孔子还有论语这部书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的历史走进孔子,一睹孔子的风采.请大家打开课本I1.1.页,今天我们学习子路二、整体感知,正音集体朗读一遍课文,标出不懂或不熟悉的字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 .正音:比(bi)及哂(Snn)俟(Si)甫(位)铿(keng)沂(yi)喟(kui)然莫(m。)2.明确:"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孔子TQf也的四个弟子谈论的话题是志向。三、释义,疏通文法1.先由学生自译课文2 .结合学生的自学,请学生翻译课文(检直自译情况)并逐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各个自然段的文言基理知识),再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同时适当强调一些词句并总结板书: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以毋吾以也动词认为则何以哉介词用,做如或知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尔率尔答之助词,表状态,相当于"然"(的样子)名词活用为动词:端章甫风乎舞雪宾语前置: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介词结构后置:浴乎沂,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3 .完成课后练习二四、课后作业1.思考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课文,理清文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一、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抽查字词)4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1.子与学生谈论志向,也就是谈论他们各自的理想。现在我们来理一下文章的思路。课文第一段就讲了四个弟子陪着孔子说话,孔子引起了关于志向的话题,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用哪四个字合适呢?(孔子问志之后,四个弟子分别谈了自己的志向,用四个字概括)板书: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二、领悟内涵1.文中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中,可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学生归纳回答),板书: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子路:千乘之国一有勇,知方(直率、粗犷)(哂之)以其言不让再有小国足民(谶虚)(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公西华:愿为/JMS焉(更谦虚)(惜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曾告:暮春游乐图(从容、洒脱)(与之)吾与点也。2.孔子为什么这样评价(学生讨论回答),明确: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针对冉有“如其4麻,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3件|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一"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从表面上看曾皙并没有从正面回答志向的问题,只是描绘了T鼾口谐融洽的春乐图,可孔子却“喟然叹日: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单单赞同曾哲的回答呢?(提供背景资料,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Iim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抒写了一种投身于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流露出一种高雅的性情,一种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他的回答与前三位学生截然不同,听来好像并无远大的理想,但孔子却发出了“吾与点也"的赞同声。对于孔子的赞同,有人认为是孔子见天下无道,志不能伸而产生的出世思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但我们又何曾不能把它看作是孔子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呢?孔子生活在春秋列国不断争盼的年代,他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他厌恶战争,渴望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以礼治国学说改变诸侯征战的现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辞劳苦,四处游说它乡,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曾皙所描绘的另的美好的图景,不就是孔子为之奋斗的理想吗!所以孔子才点头称赞,可见这赞叹声里既表现了孔子对曾哲言志的【参考译文】子路、曾哲、再有、公西华陪孔子坐若.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艮,戴着礼帽,做一个4曲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J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游泳,在舞雪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哲留在后面.曾哲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谎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文本基础整合】人物特点:子路:有抱负,有魄力,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有些自负.曾皙:懂木康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冉有:谦虚逆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如(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4)沛公起如侧(动词,到去,往)(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6)为国以礼(介词,用)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莫,通W)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次')词类活用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3、风乎舞雪(风:名一动,吹风、乘凉)4、三子者出,曾哲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3)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4)尔何如(即,尔如何)2、状语后首句(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锋(2)浴乎沂,风乎舞W【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浴乎沂(Xin)A、千乘之国(Shvng)吾与点也(yu)风乎舞零(yu)B、毋吾以也(WS莫春(mC)三子者之撰(Zhuan)铿尔(kQng)C、冠者五六人(gu5n)愿为小相(Xiang)饥便(jin)哂之(shen)D、喟然叹曰(kui)曾哲(Xi)以俟君子(si)舍瑟而作(se)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侍奉B.居则日居:闲居、平时C.如或知尔知: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率尔而对日率:轻率B、吾与点也与:赞成U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且知方也方:道,准则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U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连词,至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间道也固先乎吾毋吾以也B.因之以饥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也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战B.子路率尔而对日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求也为之,比及三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相同,相同B.不同,不同C.不同,相同D.相同,不同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