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基于ERGM模型的城际人口流动研究.docx

    • 资源ID:115729       资源大小:43.0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基于ERGM模型的城际人口流动研究.docx

    基于ERGM侬的螭人口流动研究内容提要: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城市间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从流向上来看,人口流入分布更为集中,人口流出的分布则相对-多极化”。其次,人口流动网络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群体性特点,一方面,流动空间格局的经度分割效应明显弱于纬度分割效应;另一方面,人口倾向于较短距离的省内流动,流动规模随着省级行政区域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进一步分析人口流动网络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样本城市间互惠关系普遗存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占比、人口密度、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空气质量均会促进人口流动;地理空间网络对人口流动的影晌逐渐式微。因此,为了促使人口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既要顺应市场经济力量形成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城市体系格局,也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等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关键词:人口流动;网络;结构;指数随机图模型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之间进行着大规模流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同阶段呈现出的特征也有所区别。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馍落户问题的通知后,国家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就业生活的限制,人口流动规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年内,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且增速迅猛,年均增长率约为12%。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增长进入相对缓和阶段,从2015年起人口流动规模开始逐浙步入调整期。另外,中国人口流动受到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晌,存在明显的城乡、区域间不平衡,从微观个体理性经济人角度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机遇是吸引劳动力空间转移的原动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聚集便是特征化事实的体现。同时,人口流动对于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被视为是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再配置的过程,在L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间物质、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优化,因此,人口流动和城市的发展壮大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双向关系1,人口流动在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区域人口的结构分布,也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全国性的宏观政策来引导流动人口。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随后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要求“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随着地域分割被打破,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人口大范围的流动时刻在上演。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联系起来,构建出一条条无形的.边",形成了一张张紧密的网工另外,流动人口与城市的经济特征、传统文化以及地方制度环境等独特背景交织融合,致使传统的线性分析框架无法分析人口城市流动网络形成的内在机理。为研究这一复杂网络,学界的主要思想是将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的各个地区及地区间流动人口的关系转化为网络的节点和边,通过网络的形式描述真实空间格局中各地区间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测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在人口流动空间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上述现状,对于人口流动网络的形成来说,人口流动格局如何影响整个流动网络?其他网络如何引导人口流动网络的发展?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特征如何作用网络关系形成?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人口要素区域结构分布和劳动力供需问题。本文通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人口流动的探索来解誉中国流动人口城市分布的特征,为制定更有效的人口流动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人口流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口流动的因素分析、空间分布特征、政策制定与研究等,而且多聚焦城乡流动人口分布、省际流动人口分布。首先,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的重点研究议题,其相关理论经历了宏观、微观、宏-微观结合的发展历程。推拉理论作为人口学上最重要的研究人口流动的系统性宏观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RaVenStein的1人口迁移法则,最终由埃弗雷特李使其完善,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推拉理论",强调流动会受到流出地、流入地拉力和推力以及中间障碍因素等的影响,其中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经济学领域对于人口流动的理论探索可以从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中导得,其典型代表包括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以及乔根森模型,其基本观点可括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人口在不同部门间流动。虽然这对于把握人口流动的宏观动因和机理给予了经济学阐稀和模理论证,但是这种结构主义方法对人口流动的研究只有从结构的角度入手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上述宏观视角由于缺乏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后来研究逐渐拓展到微观分析,以托达罗模型、李的推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劳动迁移经济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弥补了早期模型没有考察作为当事人的决策行为过程,包括对家庭式流动、异质性个体流动的研究。随着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运用,流动人口主体性受到关注。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关千人口流动动因的实证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将人口流动空间分布的非均衡归因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其中受空间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已然成为共识。以推力一拉力理论为基础,拓展引力模型,突出强调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基数、工资和失业率等因素产生的拉力和推力。另外,除了传统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外,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空气污染、城市房地产价格以及方言文化等也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方面26J.王珏(2014)系境性地提出对于城市间形成的人口迁移流可从认知层、物理层和关系层三个层次来把握,其中物理层是一直公认的经济势能,包括信息和交通可达性等外部条件,认知层则关注个体的迁移偏好,强调人们倾向于有共同文化、历史和认同感的区位,而基于关系层的人口流动淡化了对空间的依赖性,强调人口迁移流是在物理层基础上基于亲缘、地缘等人际关系和企业间生产关系形成的7。张耀军(2014)研究发现产业发展、就业率、职工工资、社会公共资源以及城市化水平都能显著影响人口流动8。童玉芬(2015)基于成本收益的切入点分析发现,可能正是出于超大城市高收入能抵消高生活成本的挤出效应,流入地的超净收入能显著提升流动人口选择超大城市的可能9。其次,关于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尺度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早期研究人口流动多使用传统研究理论和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平台的推进和运用,空间模型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网络分析方法为人口流动提供了新的途径与视角,以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为重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人口学中,以关系数据的视角来分析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有研究发现,我国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呈现出无标度特性、小世界现象以及群集结构的特征,揭示了人口流动网络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沈诗杰(2020)研究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后指出,省际人口流动网络存在整体密度不大、区域内流动为主、以及具有相对优势省份等特征10。陈脱(2014)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省际实际流动人口网络,认为网络的小世界特征明显,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性和整体连通性,进一步地建立流动人口测度模型后发现,较商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人口总量更能吸引外来人口11。除了肯定我国省际人口迂移网络中群集和部分中心枢纽的特征化事实,李敖(2017)通过箧路预测发现人口流动在受到经济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受社会文化方面的影晌12。省际人口流动特征和因素已经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在城市间实现流动,省级行政区划的界限愈发模糊,以城市为节点的市际联系得到促进和深化,因此,基于城市网络研究人口流动成为新的方向。朱鹏程(2019)利用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结合城市腹地的概念对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网络进行分析,指出该地区人口流动具有显著层级特征,并且利用两种关联测度方法发现各中心城市网络腹地空间结构与人口流动网络特征相*t应,强调空间可达性和地理区位的重要性13。WeiIiZhang(2020)利用ERGM模型考察证实了地理、人口、经济、自然和语言因素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服务设施等因素对人口流动网络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4。上述文献主要基于薛态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人口流动迁移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但近年来,人口流动区域模式也在发生着局部变化。王桂新(2012)利用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证实了经济发达地区是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流,而且人口迁出分布与迂入分布差异明显,以及人口迁移模式具有整体相对稳定、局部性变化等将征15。同样,夏怡然(2015)发现东南沿海城市的流动人口吸纳能力有所下降,而直辖市的人口流入快速上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流入的作用虽仍重要但开始减弱,第三产业吸纳人口流入的能力日渐加强,且城市规模存在收效的趋势16。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人口流动的网络特性逐渐成为趋势,一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统计分析能对网络整体和局部特征有更为清装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识别出城市间人口流动空间依赖关系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传统回归模型无法解释人口流动网络的形成机制和多种网络的交互影响。因此,本文在研究主体方面,聚焦于城市主体作用机制的研究对象,利用大型微观数据构建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分析网络节点中心性、聚类分析等;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城市行政区和流动人口构速指数睢机图模型(ExponentiaIRandomGraphModeI,ERGM),厘清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流入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地理空间和方言文化等方面具有哪些特征。对于以上问题的探索与回答,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城市间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丰富和拓展城市间人口流动的研究,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三、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文的个体层面数据来自于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开展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该调杳按照随机原则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猫生产建设兵团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流入地抽取样本点,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对象为全国在调查前一个月前来本地居住、非本区(县、市)户口且在调查阶段年龄在15周岁及以上的流入人口。该数据的一大优势在于给出了流动人口户籍她和居住地所在区县的准确信息,样本量大,覆盖面广,对于全国流动人口基本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除了CMDS数据库提供的个体特征信息,城市层面的经济要素和人口等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口径为全市。另外,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地理距离以高德地图中两地驾车的推荐路线距离衡量,以此更为准确地体现实际上的流动距离。方言情况统计来源于CSMAR敷据库,其中方言地域分布源于©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2012),各城市区县人口数来源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全国各地按户籍统计。ERGM估计结果借助R语言的Statnet包实现17。-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本文采用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出亍以下考虑:一是网络分析方法能够从全局视角对人口流动网络特征进行识别,以此弥补传统计量方法的局限;二是网络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揭示人口流动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通过本节对网络特征的分析,为下文采用ERGM研究网络形成机制奠定基砒。城际人口流动网络指依托城际网络并以各城市为节点、人口流向和流量连线构成节点间关系的网络结构。本文用前述邻接矩阵绘制图对象G=(V,E)的方式对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进行描述,其中,V(G)为所有城市的集合,包括288个城市;E(G)为所有城市之间连接的集合,即城市间的人口流出、流入关系,这些城市节点及其流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ERGM模型的城际人口流动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