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案资源
(共16719
份)
用时:15ms
-
第1课难忘夏天一、课型造型表现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艺术创造力。2、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油画棒与水粉颜料结合以及其他的的形式表现画面。3、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具有夏季特征的事物。三、教学重.
-
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国歌,唱好国歌。二、能用庄重坚决和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表达一个中国.
-
陈述句变否认句一、把以下陈述句改为否认句。1. WegotoschoolonSunday.2. We11gototheparkthisafternoon.3. IamwatchingTVnow.4. .
-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8课时5以内的减法一、摆一摆,写一写二(JOO怯,再填数4-1=5-2=4-2=5-1三、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2=3-1=5-1=2-2=4-3=2-2=1-1=3-2-5.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劳动与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案单位:时间:姓名:豫科版劳动与技术七年级下册第I单元家庭种植一一第1课观察与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一年四季常见的花卉有哪些;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
-
豫科版劳动与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家庭种植一第4课种植三色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花卉三色堇;2、让学生了解三色堇的种植方法;3、培养学生种植花卉的技艺;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
-
豫科版劳动与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家庭种植一第1课观察与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一年四季常见的花卉有哪些;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花卉的栽培历史;.
-
豫科版劳动与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家庭种植一第2课认识工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花卉种植的工具;2、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的用途;3、让学生学会合理的使用这些工具;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
-
豫科版劳动与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家庭种植一第3课了解花卉种植的技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花卉种植的常见技法;2、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法的用途;3、让学生学会合理的使用这些技法;二、教学重难点:.
-
天窗预习清单生字词预习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如“藉”读“ji。”,不要读成“ji”;“霸”注意下面部分的写法。理解词语意思,可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如“慰藉”意思是安慰。初读课文大声朗.
-
统编版六年级腊八粥学习资料一、预习清单(一)字词预习会认字:腊(Id):腊肉、腊月。粥(ZhGu):米粥、八宝粥。腻(ni):油腻、细腻。咽(yn):咽下、吞咽。匙(Chi):汤匙、茶匙。搅(jid。.
-
宿建德江预习清单一、作者及背景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背景:这首诗是孟浩然漫游吴越时所作。当时,他仕途失意,为排.
-
手指预习清单生字词预习读准字音:拇(mu)指、搔(so)痒、窈(ydo)窕(tido)、秽(hui)物、轧(ya)伤、爱憎(Zeng)认清字形:“拇”右边是“母”,不要写成“每”;“搔”注意与“骚”区.
-
太空生活趣事多预习清单一、读准字音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至少读3遍。圈出文中的生字,重点认读:浴、桶、失、板、杯、件、浴、密、固、题、饮、稍、等、舱、稳。注意易错字音:“饮”是前鼻.
-
夏日绝句预习清单一、作者及背景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作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背景: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
-
村居预习清单读一读大声朗读村居5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尝试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认一认对照生字表,认识“莺、拂、堤、柳、醉、咏、妆、绦、裁、剪”这些生字。说出.
-
金字塔预习清单一、资料搜集查阅金字塔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建造的历史背景、用途及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搜集作者穆青的信息,了解其写作风格及代表作品。二、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
梅花魂预习清单一、资料搜集了解作者陈慧瑛,查阅其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记录下你认为有趣的信息。查找关于梅花的资料,包括梅花的特点、象征意义、相关诗词等,整理在笔记本上。二、初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
挑山工预习清单一、基础预习字词预习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例如:“泰”读“tdi”,“珊读shnvo理解“扁担、陡峭、节奏、平衡”等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做上标记。课文朗读正确.
-
盼预习清单一、作者及背景作者:铁凝,当代著名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清新自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刻的主题。背景:盼这篇文章通过对小女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童真童趣,反映了孩子对美好生活的.